róngshù

榕樹


拼音róng shù
注音ㄖㄨㄥˊ ㄕㄨˋ

繁體榕樹
詞性名詞

榕樹

詞語解釋

榕樹[ róng shù ]

⒈ ?木名。常綠大喬木。樹干分枝多,覆蓋面廣,有氣根。葉子互生,橢圓形或卵形;花黃色或淡紅色;果實倒卵形,黃色或赤褐色。生長在熱帶地方。木材褐紅色,可制器具,果可食;根、葉、樹汁均可作藥用。

引證解釋

⒈ ?木名。常綠大喬木。樹干分枝多,覆蓋面廣,有氣根。葉子互生,橢圓形或卵形;花黃色或淡紅色;果實倒卵形,黃色或赤褐色。生長在熱帶地方。木材褐紅色,可制器具,果可食;根、葉、樹汁均可作藥用。

晉 嵇含 《南方草木狀·榕》:“榕樹, 南海 桂林 多植之,葉如木麻,實如冬青,樹榦拳曲……其蔭十畝,故人以為息焉。而又枝條既繁,葉又茂細,軟條如藤,垂下漸漸及地,藤梢入土,便生根節(jié)。”
清 吳偉業(yè) 《子夜歌·代友人答閩妓》之三:“榕樹參天長,郎棲在何處?!?/span>

國語辭典

榕樹[ róng shù ]

⒈ ?一種常見的樹種。綠蔭甚廣。炎炎夏日,人們多喜在樹下乘涼。常用作行道樹、觀賞盆栽等。參見「榕」條。

分字解釋


※ "榕樹"的意思解釋、榕樹是什么意思由查信息-在線查詢專業(yè)必備工具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