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

三伏


拼音sān fú
注音ㄙㄢ ㄈㄨˊ
詞性名詞

三伏

詞語解釋

三伏[ sān fú ]

⒈ ?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shí)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關(guān)漢卿《竇娥冤》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⒉ ?專指末伏。

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引證解釋

⒈ ?即初伏、中伏、末伏。農(nóng)歷夏至后第三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為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初學(xué)記》卷四引《陰陽書》:“從夏至后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后初庚為后伏,謂之三伏。”
南朝 梁 蕭統(tǒng) 《錦帶書十二月啟·林鐘六月》:“三伏漸終,九夏將謝。”
宋 梅堯臣 《中伏日永叔遺冰》詩:“日色若炎火,正當(dāng)三伏時?!?br />清 方文 《張道人園居歌》:“今年暑熱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br />王西彥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后,還有三八二十四個秋老虎哩。”

⒉ ?

指末伏。農(nóng)諺:“頭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頭種菉豆?!?/span>

⒊ ?三面埋伏;三重伏兵。

《左傳·隱公九年》“君為三覆以待之……衷 戎 師,前后擊之,盡殪” 唐 孔穎達(dá) 疏:“衷 戎 師者,謂 戎 師在三伏之中?!?br />《新唐書·叛臣傳上·僕固懷恩》:“令 高彥崇、渾日進(jìn)、李光逸 設(shè)三伏以待?!?br />《新唐書·北狄傳·契丹》:“張九節(jié) 為三伏伺之, 萬榮 窮,與家奴輕騎走 潞河 東?!?/span>

國語辭典

三伏[ sān fú ]

⒈ ?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每十日為一伏,分別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金瓶梅·第八回》:「那時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熱?!?br />《紅樓夢·第六七回》:「今年三伏里雨水少,這果子樹上都有蟲?!?/span>

⒉ ?三重伏兵。

《舊唐書·卷一二一·仆固懷恩傳》:「玚令高彥崇、渾日進(jìn)、李光逸等設(shè)三伏以待之,賊半渡,伏發(fā),合擊而走之。」

英語three periods forming the hottest periods of summer, from mid-July to mid-August, namely: 初伏 (mid-July)?, 中伏 (late July to early August)?, 末伏 (mid-August)?

法語trois périodes formant les périodes les plus chaudes de l'été, de mi-Juillet à la mi-ao?t

分字解釋


※ "三伏"的意思解釋、三伏是什么意思由查信息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