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張籍的詩 > 成都曲

成都曲

[唐代]:張籍

成都曲譯文及注釋

譯文

錦江西面煙波浩瀚水碧綠,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經(jīng)成熟。

城南萬里橋邊有許多酒家,來游的人喜歡向誰家投宿?

注釋

錦江:在四川省,流經(jīng)成都。

煙水:霧靄迷蒙的水面。

萬里橋:橋名,在成都城南。

愛向:愛戴歸向。

成都曲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張籍游成都時寫的一首七絕,詩通過描寫成都市郊的風(fēng)物人情和市井繁華景況,表現(xiàn)了詩人對太平生活的向往。

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搜韻網(wǎng)

成都曲鑒賞

  這是張籍游成都時寫的一首七絕,詩通過描寫成都市郊的風(fēng)物人情和市井繁華景況,表現(xiàn)了詩人對太平生活的向往。因為這詩不拘平仄,所以用標樂府體的“曲”字示之。

  錦江,以江水清澄、濯錦鮮明而著稱。它流經(jīng)成都南郊,江南為郊野,江北為市區(qū),江中有商船。地兼繁華、幽美之勝。詩的前兩句展現(xiàn)詩人順錦江西望時的美景。新雨初霽,在綠水煙波的背景下,山頭嶺畔,荔枝垂紅,四野飄溢清香。那如畫的景色十分誘人。這兩句寫眼前景,景中含情,韻味深長,如跳動的音符,悠揚的旋律,撥動了人們的心弦。

  上面寫郊野景色,后兩句則是由于“橋”和“酒家”的跳入眼簾,逗引起人們對市井繁華情況的想象。橋下水入岷江流至宜賓,與金沙江合為長江,東流直達南京,唐時商賈往來,船只很多。“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唐時酒家多留宿客人。讀了這兩句,使人由“萬里橋”而想到遠商近賈,商業(yè)興盛,水陸繁忙;由“多酒家”想到游人往來,生意興隆。最后說:游人呀,你究竟選擇那一酒家留宿更稱心如意呢?從這問人和自問的語氣里,使人想到處處招待熱情、家家樸實誠懇的風(fēng)土人情和店店別具風(fēng)味、各有誘人“聞香下馬”的好酒。處處酒家好,反而不知留宿何處更好了。

  沈德潛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主;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說詩晬語》)張籍此詩,句句含景,景景有情,特別是后二句,近似口語,卻意味深遠,讀后感到精警而又自然。詩人既善于抓住富于特征的一般景物,又善于抓住思緒中最閃光的一瞬間——“游人愛向誰家宿?”這樣就能使一篇之樸,養(yǎng)一句之神;一句之靈,回一篇之運。這就是張籍“看似尋常最奇崛”之風(fēng)格所在,也是詩作具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的藝術(shù)魅力之所在。

張籍簡介

唐代·張籍的簡介

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yè)”。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 ? 張籍的詩(387篇)

猜你喜歡

歸京口

宋代王存

倦宦歸來故國春,北樓千尺絕飛塵。江山雄偉增人氣,城壁蕭條類此身。

眼底交游隨物老,樽前歌舞逐時新。十年舊事無人問,目送斜陽下廣津。

送翰林宋先生致仕歸金華二十五首 其九

明代孫蕡

令子內(nèi)庭書制誥,佳孫復(fù)作序班郎。一門三代沾恩澤,更著錦衣歸故鄉(xiāng)。

春日閒居三首 其一

明代王立道

我本陸沈久,幽棲意自宜。心清知俗遠,地僻訝春遲。

種竹先留徑,移花欲傍池。門前剡溪棹,來往更無期。

觀校獵上淮西相公

唐代劉長卿

龍驤校獵邵陵東,野火初燒楚澤空。師事黃公千戰(zhàn)后,身騎白馬萬人中。

笳隨晚吹吟邊草,箭沒寒云落塞鴻。三十擁旄誰不羨,周郎少小立奇功。

臨江仙 甡翁歸自邢臺,偕曉川兄過訪

近代夏承燾

拋卻長筇登疊閣,共驚腳力如仙。暫同杯茗亦前緣。

迎風(fēng)為禹步,踏雪過堯年。

建南九曲棹歌 其八

明代鄭潛

八曲云山好卜鄰,楮衾萑席不憂貧。水邊照日鋪晴雪,竹外含風(fēng)織翠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