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辛棄疾的詩 >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棄疾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xiàn)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

注釋

丑奴兒:詞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

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欲說還(huán)休:表達的意思可以分為兩種:1.男女之間難于啟齒的感情。2.內(nèi)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

休:停止。

參考資料:

1、李靜 等.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356

2、陸林編注.宋詞.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207-208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創(chuàng)作時間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游覽,博山風景優(yōu)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參考資料:

1、陳允吉 胡中行.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572-1573

2、陸林編注.宋詞.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207-208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閑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

  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岸瘛倍?,轉(zhuǎn)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jīng)憂患之余,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說之亦復何益?只能“卻道天涼好個秋”了。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說”。故意說得輕松灑脫,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周濟說辛詞“變溫婉,成悲涼”。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全詞構(gòu)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激情于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辛棄疾簡介

唐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 辛棄疾的詩(792篇)

猜你喜歡

罨畫溪行四首 其二

宋代孫覿

蝶趁花飛爭入坐,倚空百尺游絲墮。亂山銜日半船明,斷云載雨前村過。

蕨芽戴土小兒拳,漁市人歸柳貫鮮。罨畫溪頭人語好,烹魚煮蕨餉春田。

五色鸚鵡

明代張穆

東溟千萬里,誠許鳥中英。豈不能言累,徵從慧業(yè)生。

撩人低婍妮,饑啄謝憑淩。地僻無談客,青窗感友聲。

九月初五日得三弟京闈第三報志喜仍用散木韻踐前約也 其三

明代袁宏道

磊塊破除休,幾年禽向游。全家呼季子,舉國號糟丘。

帝里云霞爛,故山松桂秋。名成不受爵,同上五湖舟。

授南京吏部郎中 其二

明代莊昶

一官老許向南京,遁卦同人萬古情。迂闊自知無一用,祗能開眼看升平。

寄吳信叟

宋代鄭剛中

聞?wù)f吳郎入漢中,掃除亭榭祝東風。

三年不與故人醉,留取數(shù)枝桃杏紅。

題溫泉

唐代李涉

能使時平四十春,開元圣主得賢臣。
當時姚宋并燕許,盡是驪山從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