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行》拼音版
魏晉:曹叡
棹歌行-曹叡
王者布大化。
配干稽后祇。
陽育則陰殺。
晷景應(yīng)度移。
文德以時振。
武功伐不隨。
重華舞干戚。
有苗服從媯。
蠢爾吳中虜。
憑江棲山阻。
哀哉王士民。
瞻仰靡依怙。
皇上悼愍斯。
宿昔奮天怒。
發(fā)我許昌宮。
列舟于長浦。
翌日乘波揚(yáng)。
棹歌悲且涼。
太常拂白日。
旗幟紛設(shè)張。
將抗旄與鉞。
耀威于彼方。
伐罪以吊民。
清我東南疆。
唐代·曹叡的簡介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后。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吳、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shè)置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jìn)步。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謚號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并稱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余首。
...〔
? 曹叡的詩(1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