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豐折臂翁》鑒賞
原文
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鬢眉須皆似雪。
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
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致折何因緣。
翁云貫屬新豐縣,生逢圣代無征戰(zhàn)。
慣聽梨園歌管聲,不識旗槍與弓箭。
無何天寶大征兵,戶有三丁點一丁。
點得驅(qū)將何處去,五月萬里云南行。
聞道云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
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
皆云前后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
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捶折臂。
張弓簸旗俱不堪,從茲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傷非不苦,且圖揀退歸鄉(xiāng)土。
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
至今風(fēng)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
不然當(dāng)時瀘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
應(yīng)作云南望鄉(xiāng)鬼,萬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聽取。
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
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
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
賞析
此詩寫了一位在天寶年間逃過兵役的老人,當(dāng)時,宰臣“欲求恩幸立邊功”,發(fā)動對南詔的戰(zhàn)爭,無數(shù)被強征去當(dāng)兵的人冤死異鄉(xiāng),這位老人“偷將大石捶折臂”,才留得殘命。這位命運悲慘的老人,卻以欣喜口吻自慶僥幸,讓人讀來更覺得悲哀,同時也感受到詩人的目的不僅在記敘一樁往事,而是反映出戰(zhàn)爭帶給廣大人民的無窮苦難。
此詩可分為三段。第一段自首句至“兼問致折何因緣”,主要是描繪折臂翁的外觀形象,并向第二段過渡。第二段是全詩的主體,自“翁云貫屬新豐縣”至“萬人冢上哭呦呦”,長達(dá)三十四句。此段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敘事,不僅使詩產(chǎn)生了真切自然之感,而且增強了詩敘事內(nèi)容的可信程度。第三段自“老人言,君聽取”至結(jié)束,詩人又直接出面,發(fā)表議論。
這位老人的籍貫屬于原來的新豐縣。他本是幸運的,因為他生逢圣明的朝代,在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的開元時期度過了美好的青少年時代;他不懂得旗槍弓箭為何物,而聽?wèi)T了宮苑梨園中傳出的歌舞管弦之聲??墒呛镁安婚L,天寶時期,云南一帶烽煙四起,朝廷大肆抽丁,在凄慘的哭泣聲中,兒子告別母親,丈夫告別了妻子。因為他們聽說云南瀘水一帶,瘴氣迷漫,更何況還要徒步渡過那熱如沸湯的大河呢!據(jù)說前后奔赴戰(zhàn)場者,沒有一個能活著回來。這一年,他二十四歲。很不幸,征兵的名冊上赫然列著他的名字。夜深人靜,他偷偷地用石頭將自己的手臂砸斷。從此他變成了殘廢,但也由此逃脫了遠(yuǎn)征云南之苦。作為一個斷臂的殘廢人,他是不幸的,因為六十年來,傷痛時肘折磨著他;但他從未后悔,因為他又是幸運的,他沒有做云南萬人冢上的望鄉(xiāng)鬼,他畢竟還活著,雖然活得并不舒服。
作品最后一段“老人言,君聽取”云云,旗幟鮮明地表白了自己的觀點。開元時的賢相宋璟,為了防止邊將為邀功而濫用武力,對于殺敵有功的天武軍牙將郝靈佺并沒有論功行賞,僅在次年授他為郎將,這樣做防止了與少數(shù)民族的糾紛,保證了邊境的安寧。而楊國忠之流為達(dá)到個人邀功固寵的卑鄙目的,不惜開邊尋釁,視數(shù)十萬人的性命為兒戲,驅(qū)趕他們到環(huán)境極為惡劣的邊遠(yuǎn)地區(qū)去作戰(zhàn),造成千萬個家庭的悲劇,也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zāi)難。作者把宋璟與楊國忠作了鮮明的對比,其褒貶傾向不言自明。他對宋璟的行為是贊賞的,他反對不義戰(zhàn)爭,希望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處,顯示出詩人的寬大胸襟和善良的愿望。
此詩在結(jié)構(gòu)上很有特色,完全符合詩人《新樂府序》所謂“首章標(biāo)其目,卒章顯其志”的要求,有如常山之蛇,首尾照應(yīng)。在表達(dá)作者的主觀傾向時,仍不忘以新豐折臂翁的悲慘遭遇作為富有說服力的活見證。
白居易簡介
唐代·白居易的簡介
![白居易](/d/file/p/c2af062d55a34b2ab11f0f891b20138d.jpg)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