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xì)解釋
基本詞義
◎ 蚧
〈名〉
(1) 蛤蚧 [a red-spotted lizard]。爬行動物,壁虎科。頭大,尾灰色,有紅色斑點,中醫(yī)用作強壯劑
(2) 介殼蟲 [scale insect]。蚧總科。成蟲極小,雌蟲無翅,雄蟲有前翅一對,體背有蠟質(zhì)硬殼或蠟質(zhì)覆蓋。種類很多,大多是果樹、林木及農(nóng)作物的害蟲,如吹綿蚧、梨園蚧等
康熙字典
蚧【申集中】【蟲部】 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4畫
《類篇》居拜切,音介?!洞蟠鞫Y》魚遊於水,鳥飛於雲(yún),故冬燕雀入於海,化而爲(wèi)蚧。
又蛤蚧。《本草》蟇首細(xì)鱗長尾,生嶺南,在古牆壁及榕木閒。《元陳孚詩》龍眼花開蛤蚧鳴。
又地名?;闰惶叮姟断宄强h志》。
又《韻會》通疥?!夺釢h·鮮傳》邊陲之患,手足之疥瘙。字或作蚧?!吨币簟芬嘧?img src="/d/file/spz/27381.png" alt="?" class="wh16" />。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疥【卷七】【疒部】
搔也。從疒介聲。古拜切
說文解字注
(疥)搔也。搔音穌到切。疥急於搔。因謂之搔。俗作瘙。或作?。穌到切。今四川人語如此。禮記釋文引說文疥、瘙瘍也。文登徒子好色賦注引疥、瘙也。皆以俗字改正字耳。後漢書烏桓傳曰。手足之蚧搔。章懷音新到反。蚧同疥。釋名曰。疥、齘也。癢搔之齒?齘也。從。介聲。古拜切。十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