捊

拼音 póu pōu fū 注音ㄆㄡˊ ㄆㄡ ㄈㄨ
部首扌部 總筆畫(huà)10畫(huà) 結(jié)構(gòu)左右
五筆REBG 統(tǒng)一碼634A
筆順一丨一ノ丶丶ノフ丨一
名稱橫、豎鉤、提、撇、點(diǎn)、點(diǎn)、撇、橫撇/橫鉤、豎鉤、橫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póu(ㄆㄡˊ)

⒈ ?聚集:“螻蟻捊于大樹(shù)?!?/p>

其他字義

pōu(ㄆㄡ)

⒈ ?用手捧。

其他字義

fū(ㄈㄨ)

⒈ ?擊。

異體字

  • ?

※ 捊的意思、基本解釋,捊是什么意思由查信息-在線查詢專業(yè)必備工具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捊【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畫(huà):11畫(huà),部外筆畫(huà):7畫(huà)

〔古文〕?《唐韻》步侯切《集韻》《正韻》蒲侯切,?音裒?!墩f(shuō)文》引取也。《禮·禮運(yùn)》人情以爲(wèi)田?!对]》田,人所捊治也?!妒琛分^以手捊聚,卽耕種耘鋤也。

《唐韻》薄交切《集韻》蒲交切,?音庖。與掊同。

《集韻》房尤切,音浮。

方鳩切,讀若可否之否平聲。義?同。

芳無(wú)切,音敷。擊也。

《集韻》《韻會(huì)》?普溝切,剖平聲。掬也。禮運(yùn)註,又音。《說(shuō)文》捊,或從包作抱?!都崱坊蜃鲯g。互詳抔抱二字註。

說(shuō)文解字

說(shuō)文解字

捊【卷十二】【手部】

引取也。從手孚聲。抱,捊或從包。步侯切〖注〗臣鉉等曰:今作薄報(bào)切。又,以爲(wèi)褱袌字,非是。

說(shuō)文解字注

(捊)引埾也。埾各本作取。今正。詩(shī)釋文作埾。今本譌爲(wèi)取土二字。非也。埾義同聚。引埾者、引使聚也。玉篇正作引聚也。大雅。捄之陑陑。傳曰。捄、虆也。陑陑、眔也。箋云。捄、捊也。度、投也。築牆者捊聚壤土。盛之以虆。而投諸版中。此引聚之正義。箋與傳互相足。賓筵之仇、鄭讀爲(wèi)?。此捄、鄭釋爲(wèi)捊。皆於其音之相近得其義也。常棣。原隰裒矣。傳云。裒、聚也。此重聚不重引、故不言引但言聚也。裒者、捊之俗。易。君子以裒多益寡。鄭、荀、董、蜀才作捊。云取也。此重引、故但言取也。從手。孚聲。步侯切。三部。詩(shī)曰。原隰捊矣。六字小徐本有。玉篇引亦有。

(抱)捊或從包。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後人用抱爲(wèi)褱袌字。葢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 捊的詞語(yǔ) 組詞
  • 捊的成語(y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