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
部首阝部 總筆畫(huà)16畫(huà) 結(jié)構(gòu)左右
五筆BJXO 五行金 統(tǒng)一碼96B0
筆順フ丨丨フ一一フフ丶フフ丶丶丶丶丶
名稱橫折折折鉤/橫撇彎鉤、豎、豎、橫折、橫、橫、撇折、撇折、點(diǎn)、撇折、撇折、點(diǎn)、點(diǎn)、點(diǎn)、點(diǎn)、點(diǎn)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隰
⒈ ?低濕的地方:“山有榛,隰有苓”。
⒉ ?新開(kāi)墾的田。
異體字
- 濕
- ?
造字法
會(huì)意
English
low, damp land, marsh, swamp
※ 隰的意思、基本解釋,隰是什么意思由查信息-在線查詢專業(yè)必備工具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xì)解釋
基本詞義
◎ 隰
〈名〉
(1) (形聲。阜:土山,與土地有關(guān)。本義:低濕之地)
(2) {同本義}[swamps]
隰,阪下濕也?!墩f(shuō)文》
下濕曰隰?!稜栄拧め尩亍?。李注:“謂土地窊下常阻洳,名為隰也。又,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p>
上平曰原,下平曰隰?!豆騻鳌ふ压辍?/p>
原隰底績(jī)?!稌?shū)·禹貢》
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吨芏Y·大司徒》
牧隰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注:“隰皋,水厓下濕?!?/p>
平原之隰?!豆茏印ば蝿?shì)》。注:“下澤也?!?/p>
丘隰水潦。——《淮南子·時(shí)則》
山有榛,隰有苓?!对?shī)·邶風(fēng)·簡(jiǎn)兮》
南望原隰?!濉?袁枚《祭妹文》
(3) 又如:隰草(低濕地方所生長(zhǎng)的草);隰皋(水邊低洼,生長(zhǎng)牧草的地方)
(4) 新開(kāi)墾的田地 [newly cultivated farm]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詩(shī)·周頌·載芟》
康熙字典
隰【戌集中】【阜部】 康熙筆畫(huà):22畫(huà),部外筆畫(huà):14畫(huà)
〔古文〕《唐韻》似入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席入切,音習(xí)。《爾雅·釋地》下濕曰隰。《說(shuō)文》阪下濕也。《釋名》隰,蟄也。蟄,濕意也?!稌?shū)·禹貢》原隰底績(jī)。《詩(shī)·邶風(fēng)》山有榛,隰有苓。《公羊傳·昭元年》下平曰隰。
又《詩(shī)·周頌》徂隰徂畛?!豆{》隰謂新發(fā)田也?!妒琛汾簦傅匦味?,則是未嘗墾發(fā),故知謂新發(fā)田也。
又《左傳·桓三年》逐翼侯于汾隰?!对]》汾隰,汾水邊也。《後漢·西羌傳》昔晉侯敗北戎于汾、隰?!对]》二水名?!鸢捶谮?,當(dāng)從左傳註。
又地名?!蹲髠鳌る[十一年》王與鄭人隰郕。《註》在懷縣西南。《前漢·地理志》西河郡隰成。
又《左傳·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对]》陘隰,地名。
又《廣韻》州名。左傳曰: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漢爲(wèi)蒲子縣後,魏齊周之閒爲(wèi)沁州。隋爲(wèi)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濕,蓋取下濕之義名之也。
又姓?!蹲髠鳌べ揖拍辍俘R隰朋帥師會(huì)秦師,納晉惠公。
又《集韻》悉協(xié)切,音燮。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鸢创呵锵灏四辏嵢饲植?,獲蔡公子燮。燮,榖梁傳作溼。釋文,溼,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與燮通用,不特音同也?!队衿吠?img src="/d/file/spz/28ef8.png" alt="?" class="wh16" />?!都崱坊蜃?img src="/d/file/spz/28efd.png" alt="?" class="wh16" />濕。
說(shuō)文解字
說(shuō)文解字
隰【卷十四】【部】
阪下溼也。從?聲。似入切〖注〗,古文。
說(shuō)文解字注
(隰)阪下溼也。釋丘曰。下溼曰隰。又曰。陂者曰阪。下者曰隰。葢上隰指平地言之。下隰指阪言之。阪形固高、而其四旁窊溼處亦謂之隰也。許用後說(shuō)者、以其字從也。從。?聲。似入切。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