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漢語字典譚字的解釋
譚

拼音 tán 注音ㄊㄢˊ 繁體
部首讠部 總筆畫14畫 結(jié)構(gòu)左右
五筆YSJH 五行 統(tǒng)一碼8C2D
筆順丶フ一丨フ丨丨一丨フ一一一丨
名稱點、橫折提、橫、豎、橫折、豎、豎、橫、豎、橫折、橫、橫、橫、豎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譚(譚)tán(ㄊㄢˊ)

⒈ ?同“談”。

⒉ ?姓。

異體字

  • ?

造字法

形聲:從讠、覃聲

English

surname


※ 譚的意思、基本解釋,譚是什么意思由查信息-在線查詢專業(yè)必備工具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tán

〈動〉

(1) (形聲。從言,覃聲。本義:同“談”,說)

(2) 同本義 [talk]

夫子何不譚我于王?!肚f子·則陽》

(3) 又如:譚笑(談笑);譚藝(談?wù)撐膶W藝術(shù));譚說(議論;談?wù)?;譚吐(說話時的措詞和態(tài)度);譚助(談資);譚言微中(說話隱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4) 綿延相及 [have an effect on]

不稱而祀譚,次祖。犯詛渝盟,傷言?!豆茏印?/p>

詞性變化

tán

〈形〉

宏大,廣大 [big]

富恭有本能圖,修業(yè)居久而譚。——《大戴禮記》。王聘珍解詁:“《廣韻》:‘譚,大也。’業(yè)安于久而自大也。”

tán

〈名〉

(1) 同“談”。言論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views on politics]

此老生之常譚。——陳壽《三國志》

(2) 古代國名 [Tan state]。在今山東省濟南市東龍山鎮(zhèn)附近。公元前684年為齊所滅

(3) 姓

(4) 另見 xún

康熙字典

譚【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2畫

《廣韻》《正韻》徒含切《集韻》《韻會》徒南切,?音覃?!队衿反笠?,誕也,著也?!洞蟠鞫Y·子張問入官》修業(yè)居久而譚?!对]》謂安縱也?!冻晒棥[賦》參譚雲(yún)屬?!对]》譚,猶著也。參譚,不絕。

國名?!洞呵铩でf十年》譚子奔莒。《杜註》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

姓。譚子之後?!夺釢h·逸民傳》太原譚賢。

《正韻》與談同?!段褐尽す茌`傳》此老生之常譚?!肚f子·則陽篇》夫子何不譚我于王。

通作覃?!对姟ご笱拧穼嶑麑嵱??!多嵐{》覃或作譚。

《廣韻》《集韻》?徒感切,覃上聲。亦大也。

葉徒黃切,音唐?!都本驼隆凡芨毁F,尹李桑。蕭彭祖,屈宗譚?!墩f文》本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