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人 > 明代詩人 > 釋函可

釋函可簡介

釋函可 釋函可(1611-1659),字祖心,號剩人,俗姓韓,名宗騋,廣東博羅人。他是明代最后一位禮部尚書韓日纘的長子。明清之際著名詩僧。 ...〔? 釋函可的詩文(920篇)

人物生平

  作為名門之后的函可,年輕時多才、好義、豪爽,原為江南名士,“傾動一時,海內(nèi)名人以不獲交而恥”。其父病逝北京后,家道零落,深感世事無常,遂發(fā)遁入空門之念。他29歲時憂世傷生,更經(jīng)高人點撥,于是別母拋妻,赴江西廬山,拜空隱老人道獨為師,皈依佛門,落發(fā)舟中,法名函可,字祖心,法號剩人,“剩人”的意思是希望躲避世俗世界。其后,在廣州城東黃華塘創(chuàng)“不是庵”為靜修之所,又名“黃華寺”。

  函可雖已出家,然家事國事常系于心。順治二年(1645)春天,函可自廣州來南京,刷印藏經(jīng)。他目睹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看到殺身成仁的明代遺臣,寫下了傳記體的《再變記》。順治四年(1647年)九月,函可通過與其父有師生關(guān)系、當(dāng)時已是清朝大員的洪承疇的幫助,取得了回廣東的印牌。然而,當(dāng)函可與他的四個徒弟出城的時候,他的《再變記》和所托帶福王弘光帝的書稿被清兵截獲。之后,他被押解到了北京受審。史上“文字獄”案,受牽連的人員無數(shù),惟獨函可案是清代“文字獄”案中“無人受牽連”的個案,足見函可的磊落與擔(dān)當(dāng)。順治五年(1648年),清廷對他從輕發(fā)落,敕往沈陽“慈恩寺”,以示大開“慈恩”。函可被流放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對佛思過,可以說,他是身陷清朝文字獄的第一人。

  流放生活是悲苦的,這些江南才子們在盛京城外的村子里,用握慣毛筆的手來開荒種地;女眷們則用習(xí)慣于描眉的手,在冰天雪地之中洗衣做飯。這種難以排遣的煩悶與生活的貧苦,往往使這些失去希望的流人匆匆過世。順治七年(1650年)九月的一天,這些流人們在左懋泰的家里慶賀函可的生日,在冰天雪地里,共同的命運使這些江南人士忘記了身份的差異,以至于函可提出模仿江南才子結(jié)社的風(fēng)氣,自創(chuàng)詩社時,得到了積極響應(yīng),當(dāng)時在場的僧3人,道2人,士16人,后來者8人等,共和詩32首。函可稱詩社的名稱為“冰天詩社”,這是東北歷史上的第一家詩社。這些喪失了家國、喪失了故鄉(xiāng)親朋、喪失了自我身份的人們,有了詩境的土壤。

  函可極高的詩文和品行使他獲得了百姓極大的崇敬。每當(dāng)他講法時,聽者總是如云,無論是兇暴之徒,還是愚鈍之輩都愿意聆聽他的教誨,至于來請他排憂解難的更是絡(luò)繹不絕。除了在慈恩寺外,他還相繼在普濟寺、金塔寺等七座古剎作過道場。后來,他被奉為遼沈地區(qū)佛教開山之祖,這在慈恩寺和千山都曾留有碑記。

哭左吏部大來八首 其四

明代釋函可

三更月黑漏遲遲,正是同君永別時。殘藥已拋馀宿火,孤燈還照舊題詩。

雁群入霧行應(yīng)斷,鶴子無陰和更悲。我欲吞聲吞不得,杜鵑啼徹海東涯。

戲效讀曲歌體六章 其五

明代釋函可

炭熱盤不覺,炭銷盤不知。勸君且住不須去,盤當(dāng)再熱時。

孤燈

明代釋函可

孤燈如鬼夜幽幽,白發(fā)頻添照不休。最是愁人風(fēng)雨后,一生心事五更頭。

詠古二首 其二

明代釋函可

采蓮入深谷,養(yǎng)此眉與須。一朝事適逢,敢自愛幽隅。

以身為羽翼,豈曰為帝儲。安危在一割,漢道爭須臾。

乙未生日四首 其四

明代釋函可

是我何妨白晝過,匝天花雨亦蹉跎。江河易返春無腳,烏鵲難飛雉有羅。

努力煙云兼短褐,關(guān)心天地況長戈。亦知自古林林恨,一一酬他淚點多。

雨窗讀詩娛

明代釋函可

此日閉門惟伏枕,枕邊一手把殘編。誰言絕塞無朋友,紙上相逢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