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人 > 清代詩人 > 黎士弘

黎士弘簡介

黎士弘 黎士弘,字愧曾,長汀濯田陳屋人。生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8)。14歲補(bǔ)博士弟子員,36歲中舉人。清康熙元年(1662)任廣信府推官,為政清廉,聽斷精明,六載審理十三縣案件,釋放無辜數(shù)百人,人們稱贊他為“黎青天”??滴跞?,廣信府屬玉山縣迭遭戰(zhàn)亂,百姓離鄉(xiāng)背井,士弘前往省問疾苦,招集流散各地百姓,墾田定賦,恢復(fù)生產(chǎn),重建家園。不到一年,百廢俱興,民氣漸復(fù)。 ...〔? 黎士弘的詩文(22篇)

人物生平

  康熙七年(1668),士弘任江西省永新縣令。永新在崇山峻嶺之中,交通阻塞,民生凋敝。士弘赴任后,明察暗訪,盡除苛政,減征徭,理冤屈,讓百姓安居樂業(yè),發(fā)展生產(chǎn);還興辦書院,定期召集文人雅士研討詩文。任職3年,政通民和。離任之日,永新父老數(shù)百人,長途跋涉到撫軍門前請?jiān)福瑝ㄇ笸炝羰亢?。隨后,建黎士弘生祠于縣衙前??h令張士奇《展黎公祠》詩贊云:冰鑒輸人鑒,前賢是后師。昌期凡九令,不朽獨(dú)公奇?!?/p>

  康熙十年春,士弘升鞏昌、甘州司馬,曾請撫軍上奏,免除舊丁額征數(shù)百畝,減輕百姓負(fù)擔(dān)。后升任常州知府,適逢吳三桂煽亂,邊陲震驚,又提升為洮岷(今甘肅臨洮縣、岷縣)副使,后留甘山道,因平定吳三桂戰(zhàn)亂有功,又提升為布政司參政。

  士弘還以詩文聞名,被徐世溥,錢謙益推崇為“海內(nèi)名士”,馮之圖稱其為“汀南異人”。著作有《托素齋文集》10卷、《仁恕堂筆記》3卷、《理信存稿》3卷、《西陲聞見歌》等。

  康熙十八年(1679),士弘辭官還鄉(xiāng),居住于汀城西門外,著述家中。家居18年,常賦詩作文,有文人雅士拜訪,無不以誠相待,諄諄誘導(dǎo)。

  康熙三十六年(1697),士弘病逝,終年80歲,葬于汀城東郊坑。

大言 其二

清代黎士弘

莊生未聞道,李耳故疏脫。干將不示人,鉛刀稱善割。

古來青冢上,誰為表清濁。彼哉柴桑君,耽詩詭寂寞。

大言 其三

清代黎士弘

馬安稱巧仕,潘生嗟宦拙。萬物各枯菀,造化何區(qū)別。

達(dá)士賤權(quán)奇,名花厭高格。蟋蟀知風(fēng)寒,鴻雁知霜冽。

大言 其四

清代黎士弘

花發(fā)大堤西,花發(fā)大堤東。策馬誰家子,蹀躞凌春風(fēng)。

行道各借問,名父忝上公。郁郁守貧賤,執(zhí)鞭甘所從。

書來家弟遂已破賊大橋?yàn)橹緮?shù)語

清代黎士弘

南塘小兒弄兵戲,抹額紅巾等山魅。夜切人肝作脯甘,對裂輕繒如破絮。

殺人不死還等閑,隨上軍門求補(bǔ)吏。山中日日報(bào)揭竿,百道軍書勒簿尉。

永新道中即事 其一

清代黎士弘

河水細(xì)如線,峰峰見兀硉。散石亙中流,奔雷喧日夕。

山寒鳥不飛,微雨灑衣濕。牽纜百尺高,隔樹明人跡。

永新道中即事 其三

清代黎士弘

一山一山過,細(xì)雨鳴嘐嘐。西風(fēng)號四野,壯士安能豪。

嵯峨望城郭,中多蓬與蒿。雞犬不聞聲,燈焰空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