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簡介

主要成就
整飭吏治
王鼎做官以廉潔著稱。為整飭吏治,他剛正不阿,不徇私情。他在刑部任職,先后深入九省審理過三十余起重大疑案,使貪贓枉法者均被懲處,冤假錯案得以平反。即使封疆大吏直接插手。相互勾結(jié)的人為錯案,也照查不誤。浙江德清徐仉氏與前房兒子通奸,為滅口殺死兒媳徐蔡氏一案即為典型。仉氏奸刁,買通各級官吏、忤作獄吏,造成各級官員互相包庇,雖三次開棺驗尸。皆無結(jié)果。直拖延三年之久不能結(jié)案。任按察使的王惟恂,明知其情,卻被層層關系網(wǎng)所困,被逼自縊,使朝野震驚。王鼎復審,經(jīng)過艱苦訪查,弄清了受賄網(wǎng),涉及巡撫一人、知府四人、同知二人、知縣四人以及許多縣吏、忤作等,案情真象大白于天下,“浙人頌為神明”。他鏟除時弊,執(zhí)法如山,顯示了錚錚鐵骨。王鼎本人從不依人上爬,堪為自律表率。同鄉(xiāng)同族王杰時任宰相,他從未讓杰助已升遷。他要求子女族人甚嚴。兒子回陜參加考試,他唯恐利用權(quán)勢不法行事,叮囑兒子考前不許“見客”“見長官”。跟隨家人“勿上街”,力杜嫌疑,以正自身,要憑真才實學考取功名。
理財能手
王鼎關心國計民生,理財有方,被譽為嘉慶、道光時期的理財能手。道光七年,新疆張格爾在英國殖民主義支持下,發(fā)動叛亂,攻城掠地,割據(jù)一方。清廷令長令率兵討伐。王鼎均衡度支,保證了軍需,卓有貢獻。平叛后得到賞戴花翎,繪像紫光閣的殊榮。王鼎在整頓天津長蘆鹽務,兩淮鹽政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進了鹽商經(jīng)營,扭轉(zhuǎn)了鹽課拖久危局,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
熱心公益
王鼎對教育、社會公益異常關心。他一生視學江西,一分校會試,兩主浙江張試,四主順天鄉(xiāng)試、二主會試,所得多奇杰士。任江西學政,常入基層督查,垂刻《朱子小學近思錄》、《六事箴言》等,充實教學內(nèi)容。他在外做官仍心系故鄉(xiāng),曾為蒲城堯山書院捐款,以供經(jīng)費。他為倡辦義倉、義田。一次主持家務的四弟對地方捐稍有猶豫,他知道后寫信嚴責:“弟所見殊欠老成。此等義舉……弟當毅然行之……”他態(tài)度鮮明,誠心感人。
憐恤民苦
王鼎生活檢樸,克已奉公,憐恤民苦。在治黃工程中,以七十四歲高齡,且背患瘡疾,親臨工地指揮,緊張時竟八日不返公寓,困時和衣臥于轎中。為趕工期,不避嚴冬,春節(jié)也在工地度過。吃飯時買民夫食物,他告誡督工人員“大工之役,終日胼胝于風雪水口中”“工程全賴若輩”,要大家愛惜民力尊重民工,贏得愛民如子的口碑。
平反冤獄
嘉慶十九年(1814)授工部侍郎,后調(diào)任吏部,兼管戶部、刑部。道光二年(1822年)署河南巡撫。數(shù)次奉命出使各省巡視辦案,于冤獄多所平反,被稱為“王青天”,深受道光帝器重。道光五年(1825)授軍機大臣,次年又授戶部尚書。道光八年(1828),歷經(jīng)多年的回疆(清代對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稱)張格爾叛亂被平定,王因贊畫有功,被加封太子太保,并授繪像于紫光閣之殊榮。
整頓鹽政
王在戶部尚書任上,兩次對鹽政進行整頓。清道光八年(1828)赴長蘆鹽場調(diào)查鹽政弊端,提出緩舊稅、征新稅,暫停征稅三年,領鹽補貼以補損耗三項治理措施;道光十年(1830)去兩淮鹽場,在陶澍等人的配合下,采取簡化管理、縮小浮收、穩(wěn)定生產(chǎn)、打擊私販等措施,并提出新章法15條。經(jīng)過整頓,朝廷稅收得到增加,食鹽產(chǎn)銷兩旺,百姓生活需鹽也得到保障。
治河禁煙
道光十七年二月初三(1837年3月8日),王鼎虛齡七十,道光帝親書“靖共篤祜”匾相賜;次年,由協(xié)辦大學士晉東閣大學士。二十一年 (1841) 夏,黃河在河南祥符(今屬開封)決堤,大水泛濫,沖到歸德、陳州及安徽亳、潁一帶。道光帝命王暫署河督,偕通政使慧成前往治理,王又保薦熟悉河工、被判遣戍伊犁的林則徐襄助。他們“朝夕駐壩”與民眾同“畚鍤”,終于在翌年春汛前,使決口大堤合龍,河水悉歸故道。朝廷贊王治河費用省、工期短、質(zhì)量好,加封他為太子太師。
道光年間,鴉片泛濫已成國家大患。王力主禁煙,支持欽差大臣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王支持抵抗派,同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為首的投降派進行抗爭。隨著戰(zhàn)爭逐漸對中國不利,道光帝開始妥協(xié)動搖,最終將抵抗派林則徐、鄧廷楨等革職充軍。王鼎上疏道光帝,保護林、鄧,痛斥投降派。琦善因在對英交涉中獲罪被革職鎖拿進京,王奉旨審理。他在上奏中說:“不殺琦善,無以對天下。”并且對琦善的黨羽一一制裁。還在王治河期間,鴉片戰(zhàn)爭已處于打打談談之中,等他功成回朝,中方失敗已成定局,對英和議在即,割地賠款、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將要簽訂。王置生死于度外,多次怒斥穆彰阿“妨賢”、琦善“誤國”,屢屢勸說道光帝抗戰(zhàn),引起“上怒”。報國無門,王決心以死打動道光皇帝。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 (1842年6月8日; 《陜西省志·大事記》 為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八日;《近代中國大事年表》為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本志從蒲城王鼎紀念館考證資料),他自草遺書,自縊而死。遺書疾呼“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也”。
王鼎尸諫
王鼎憂國憂民,忠貞愛國,晚年為維護中華民族利益,捍為領土主權(quán),與林則徐一道,同穆彰阿、琦善為代表的投降派作了殊死斗爭。他尸諫殉國的壯烈之舉,成為后代志士的楷體。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道光為推卸戰(zhàn)敗之責,將林則徐革職,發(fā)配伊犁。王鼎不顧個人安危,奏請讓林襄辦河工,想給林則徐一個“立功贖罪”機會,以便求朝廷重新起用。不意治河工程慶典之日,道光卻急令林則徐“仍往伊犁”。王鼎星夜兼程進京,向道光力薦林之賢,并面叱穆彰阿為禍國的秦檜、嚴嵩。道光未聽。次日又廷諍,道光仍不聽,抽身欲走,鼎牽衣苦諫:“皇上不殺琦善,無以對天下;老臣知而不言,無以對先皇!”道光氣惱,甩袍下殿。絕望中,王鼎于1842年六月八日夜效法春秋時衛(wèi)國史魚尸諫故事,自縊于圓明園邸所。王鼎以死相諫意在以血醒君。其遺折中疾呼“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王鼎死后為掩蓋事實真相,稱為暴亡,大規(guī)模祭葬,追封追贈,但真相終為世人所知。林則徐在戌途中驚悉噩耗,痛失知音,寫下“傷心知已千行淚,灑向平沙大漠風”的詩句。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給予王鼎尸諫高度評價。他把剛直不阿、疾惡如仇、風骨嶙峋的王鼎比作直臣史魚,比作屈復,比作忠心保國反遭誣陷的周公。王鼎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代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上,確實是一位名垂千古的愛國名相。
林則徐聽到王鼎尸諫的消息悲痛萬分,寫了《哭故相王文恪公》詩兩首,贊王鼎“傷心知己千行淚,灑向平沙大幕風”。1845年,林則徐被招還北京時,特到蒲城,拜望了王鼎故居,并親到王氏的墳瑩祭奠了王鼎。1864年,任陜西巡撫時,還為王鼎守心喪三個月。
王鼎死后,穆彰阿的親信、軍機章京陳孚恩趕到王家,騙得遺書,又對王鼎之子王沆威脅利誘,并“代為改草遺疏”。隨后,陳袖藏王鼎原疏交穆彰阿邀功。道光帝只知王鼎“暴病而亡”,遂下詔憫恤優(yōu)撫,追贈太保,謚文恪。
王鼎宦海40年,后官居宰輔之位,其在刑部、戶部等職任上,多有建樹,受到當時社會進步人士的尊重和敬慕,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人與王均有深交。王也大力獎掖后進,但他從不結(jié)黨營私。史書贊其“清操絕俗,生平不受請托,亦不請托于人”。王生前為官,兩袖清風;“卒之日,家無余貲。”遺著有《重訂朱子近思錄》等。
人物生平
王鼎少年時家境貧寒。他勤奮好學,心存大志。清嘉慶元年(1796年)中進士,曾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禮、戶、吏、工、刑等部侍朗、戶部尚書、河南巡撫、直隸總督、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曾改革河務、鹽政、平反冤獄,頗有政績。
鴉片戰(zhàn)爭中,極力主戰(zhàn),反對議和投降割讓香港。1842年,當林則徐因抗戰(zhàn)獲罪而被遣戌伊犁時,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開封)黃河決口,王鼎以大學士出署東河河道總督督塞河口。由于贊成林則徐禁煙抗戰(zhàn),王鼎上疏道光奏留林則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請任林則徐為河督。時英帝國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堅持將林則徐發(fā)往新疆。
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痛陳割讓香港簽訂協(xié)議對國家民族的長久危害,怒斥妥協(xié)派首領、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為當代秦檜、嚴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協(xié)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諫、哭諫均告失敗的情況下,決心以“尸諫回天聽”。1842年6月8日深夜,懷惴“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也”的遺疏,自縊于圓明園,享年74歲。王鼎死后81天,喪權(quán)辱國的《南京條約》簽訂,香港人從此脫離了祖國,一去1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