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傅良簡介
陳傅良(1137—1203),字君舉,號止齋,學者稱止齋先生,浙江溫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鎮(zhèn)羅鳳街道)人,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進士,官至寶謨閣待制、中書舍人兼集英殿修撰,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時期執(zhí)教于家塾,后主講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學生數(shù)百。中進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書。后任職湖南,公余在岳麓書院講學,門墻極盛。卒謚文節(jié)。 著有《止齋文集》、《周禮說》、《春秋后傳》、《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鋒》為宋孝宗擊節(jié)贊嘆,御賜書名,流傳甚廣。 ...〔? 陳傅良的詩文(3篇)〕人物生平
陳傅良生于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其先自閩徙溫州瑞安縣帆游鄉(xiāng)湗村里,至公八世矣。曾祖靖,祖邦,父親陳彬為塾師。九歲時父母雙亡,兄弟姐妹靠祖母撫養(yǎng)成人,家境貧寒。26歲便在溫州茶院寺等地教書,教學方法極好,前來學習的人很多,他不拘泥于舊說,常有自己獨立見解。葉適曾記述他教書的情況說:“公未三十,心思挺出,陳編宿說,披剝潰敗,奇意芽甲,新語懋長。士蘇醒起立,駭未曾有,皆相號召,雷動從之。雖縻他師,亦借名陳氏,由是其文擅于當世?!?/p>
乾道五年(1169),隨薛季宣于江蘇常州就讀,乾道八年(1172),登進士,授迪功郎、泰州州學教授,但未赴任,繼續(xù)在家鄉(xiāng)教書。淳熙三年(1176),參知政事(副宰相)龔茂良推薦他任太學錄。淳熙六年(1179),龔茂良罷政,傅良請求外調(diào),任福州通判,他為官公正不阿,得到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梁克家的信任,編纂《淳熙三山志》。當?shù)赜袀€富戶之女犯法,他按法秉公審理,為豪強們所忌恨,他們私下勾結,誣告傅良專權,因而被罷官,主管崇道觀(閑職)。他便回家領半俸,繼續(xù)教書。
淳熙十一年(1184),被任命為湖南桂陽軍知軍(與知府知州同級的地方官),候職期間在仙巖創(chuàng)辦書院,直至淳熙十四年(1187)才到職。任期內(nèi),在當?shù)赝茝V瑞安一帶的先進龍骨水車,施人糞肥、牛耕等農(nóng)業(yè)技術,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有較大的提高,農(nóng)民生活相應得到改善。由于他政績卓著,升任湖南提舉茶鹽公事,遷轉運判官。任上,他奏減衡、永、道三州的貢銀、賦粟,增益常平倉以備歉收之年用以賑濟,恢復了被官府沒收的兩千家異性繼嗣戶的家產(chǎn)。
紹熙元年(1190)改任浙西提刑,第二年回京向朝廷奏事,留京任吏部員外郎,曾上書論內(nèi)廷歲供額比熙寧間增加十數(shù)倍,地方都統(tǒng)司還要以御前軍馬的名目加收錢糧,百姓困極,要求朝廷切實施行“寬民力”的做法。他的奏疏得到宋光宗的嘉許與采納,升任秘書少監(jiān)、實錄院檢討官、嘉王府選讀。紹熙四年(1193),升任代理中書舍人,負責替皇帝草擬詔書,但他仍舊保持廉明正直,不怕得罪權貴的操守和作風。當時有個叫陳源的太監(jiān),在宮中專橫跋扈,而皇帝卻要升他為內(nèi)侍押班,傅良二次拒絕書寫升遷陳源的任命詔書。江西吉州農(nóng)民鄢大為被判為“持械強盜”,定為死罪,由他寫詔書下達執(zhí)行,可是他讀了犯人的案卷后,知是持扁擔盜竊,不是持刀、槍等武器偷盜,認為是錯判,請求重新審判,終于使此人免去死罪。
紹熙四、五年間,太上皇宋孝宗與宋光宗、李皇后之間矛盾加深。太上皇孝宗病重,光宗皇帝不去省視太上皇。傅良上疏加以勸諫,光宗有所啟悟,準備率百官去重華宮向太上皇問安,卻當場受皇后李氏的挾制所阻止,引起朝廷百官不滿。傅良帶頭上去拉住光宗,懇求去重華宮,受到李后申斥,傅良當庭痛哭,便憤而上疏辭官回鄉(xiāng)。
紹熙五年(1194)六月,太上皇病故,光宗竟以生病為托詞,不執(zhí)喪儀。當年七月,終于引發(fā)權臣趙汝愚等發(fā)動宮廷政變,廢光宗,立趙擴為寧宗皇帝。陳傅良又被召回再任中書舍人兼侍講,兼直學士院同實錄院修撰。這年冬,趙汝愚與韓侂胄爭權而失勢,因政權時趙汝愚曾引朱熹“道學”集團以自助,侂胄得勢后就進行報復,打算斥逐朱熹。陳傅良出于公心,對皇帝說:“朱熹是三朝故老、罷官內(nèi)批下來,滿朝大臣都會失色,臣不敢草詔書?!边@事使傅良以“依托朱熹”的罪名受到參劾,又被罷官。從此,他一心韜晦、閉門靜居,稱自己的居室為“止齋”。而韓侂胄進而發(fā)動“慶元黨禁”,指控朱熹的道學為“偽學”,把陳傅良、葉適、蔡幼學等59人列入“偽學”名單。
慶元二年(1196),傅良再受參劾,罷宮觀,到嘉泰二年(1202)才得以復官。不久,朝廷再任命傅良為泉州知州,因年老請求辭職,改授集英殿修撰、寶謨閣待制。同年冬,卒于家中,賜謚“文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