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王世貞的詩 >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明代]:王世貞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shè)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與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于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譯文及注釋

譯文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道他。但是,我卻不敢茍同。

  秦國用十五座城的空名,來欺騙趙國,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這時說它要騙取璧是實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窺視趙國。趙國如果知道了這個實情就不給它,不知道這個實情就給它。知道了這個實情而害怕秦國而給它,知道這個實情而不害怕秦國就不給它。這只要兩句話就解決了,怎么能夠既害怕秦國又去激怒秦國呢?

  況且,秦國想得到這塊璧,趙國不給它,雙方本來都沒有什么曲直是非。趙國交出璧而秦國不給城池,秦國就理虧了。秦國給了城池,而趙國卻拿回了璧,就是趙國理虧了。要想使秦國理虧,不如就放棄璧。害怕丟掉璧,就不如不給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圖給了城池,又設(shè)九賓的隆重禮儀,齋戒之后才來接受璧,那種形勢是不得不給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給城池,藺相如就可以上前質(zhì)問他:“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池的,這塊璧不是趙國的嗎?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國的寶物?,F(xiàn)在假使大王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拋棄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會深恨大王,說把我們像小草一樣拋棄了。大王不給城池,而騙奪了趙國的璧,因為一塊璧的緣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請求死在這里,來表明大王的失信?!边@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璧。但是當時為什么要派手下人懷揣著璧逃走而把秦國處在理直的一方呢?

  那時秦國并不想與趙國斷絕關(guān)系。假如秦王發(fā)怒,在街市上殺掉藺相如,派武安君率領(lǐng)十萬大軍進逼邯鄲,追問璧的下落和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就可以使相如滅族,再次獲勝而璧最終還是要落到秦國手里。

  因此我認為,藺相如能保全這塊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澠池以強硬的態(tài)度對付秦國,在國內(nèi)以謙和的姿態(tài)對待廉頗,那是策略上越來越高明了。所以說趙國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確是上天在偏袒它??!

注釋

藺相如之完璧:藺相如,戰(zhàn)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寶——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給了秦璧卻得不到城。藺相如請命奉璧入秦,見秦王無意給趙城,用計賺回和氏璧,并叫隨從化裝從小路逃走,完璧歸趙。

情:實情、本意。

九賓:古代舉行大典時所用的極隆重的禮儀。賓指擯相,迎賓禮贊的官吏。

紿:欺騙。

令:假如。

僇:通“戮”,殺戳。

武安君:秦國大將白起的封號。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市。

族:滅族。

勁澠池:公元前279年,秦王約趙王會于澠池。宴會上秦王請趙王鼓瑟以辱趙王。藺相如隨行,便以刺殺秦王相威脅,請秦王為趙王擊缶。勁:強勁。果敢的意思。

柔廉頗:廉頗,趙國名將。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會”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打算侮辱他。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多次避讓廉頗。廉頗受到感動,負荊請罪。廉藺遂成刎頸之交。柔:忍讓。退讓的意思。

參考資料:

1、關(guān)永禮 .《古文觀止·續(xù)古文觀止鑒賞辭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2、傅德岷.《古文觀止鑒賞》:崇文書局,2010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創(chuàng)作背景

  王世貞作為明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不盲從古人,常常見前人所未見,道前人所未道,善察疑似之跡?!短A相如完璧歸趙論》針對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事發(fā)表了不同的看法,感喟針砭,令讀者重又反思這一經(jīng)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

參考資料:

1、關(guān)永禮 .《古文觀止·續(xù)古文觀止鑒賞辭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2、傅德岷.《古文觀止鑒賞》:崇文書局,2010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鑒賞

結(jié)構(gòu)賞析

  藺相如是戰(zhàn)國時趙國人,趙惠文王得到稀有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詐以十五座城相交換,趙王于是令藺相如奉璧入秦,見秦王無意兌現(xiàn)諾言,終不辱使命而完璧歸趙。文章始以“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即表示了異議,然后以分析秦、趙時勢入手,指出趙國有諸多失策之處,而藺相如完璧歸趙實為“天固曲全之哉”。王世貞此論,言辭咄咄,非純?yōu)殍徔罩劇?/p>

  文章第一段,作者力排眾說,對藺相如“完璧歸趙”一事“未敢以為信也”。開門見山,毫無遮攔。接著分述其觀點,展開全文?!妒酚洝匪d的“完璧歸趙”始末,事啟端于秦昭王“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結(jié)束于“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作者據(jù)此斷言,雖秦強趙弱,但秦“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也就是說秦當時的本意只是想要得到和氏璧,而沒有打算以此為借口進攻趙國。作者開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和氏璧事件的本質(zhì)方面,而不去糾纏其中令人眼花繚亂的具體情節(jié),根據(jù)史實得出了使人信服的論斷。然而作者并沒有以事后的認識去苛求古人,而是允許趙國對秦的實情本意有“得”與“不得”的兩種選擇;對秦的威脅有“畏”與“弗畏”的不同反應。偏執(zhí)一言,就不近情理;面面俱到,才讓人心服口服。趙國的“得”與“不得”,“畏”與“弗畏”都無可非議,作者要批評的是藺相如“既畏之而復挑其怒”的自相矛盾的做法。換句話說,無論藺相如如何智勇,而做出可能招致“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的事,也是不足取法的。作者跳出前人只見個人不見大局的窠臼,正本尋源,一新讀者耳目。

  文章第三段,作者以“得”與“畏”為前提錯綜組合成四個判斷,包羅了趙國的一切可能情況,令人信服地得出了所謂“兩言決耳”的必然性結(jié)論——“予”或是“弗予”。承認作者的前提就必須承認他的結(jié)論,這就是邏輯力量的所在。第三段中作者為藺相如擬設(shè)了一段對秦王的言辭,其所以有力,就是因為其中包含了以城易璧則民怨,不予城而欺趙則失信于天下這樣的二難推理。秦王要擺脫這種兩難的困境就只有“返璧”這唯一的出路。本文區(qū)區(qū)不足四百字,卻包含了幾處嚴密的邏輯推理。如果說卓越的史識是這篇文章的軀體的話,那么支撐它的正是強有力的邏輯之足。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為了不使讀者生疑,作者便用歸結(jié)于天的說法,含蓄地表示雖然完璧歸趙了,可是也不能說明藺相如的做法正確,惡果沒有產(chǎn)生,只是事出偶然罷了。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作者此處是反其意而用之。

  縱觀全文。文章開頭一句揭示全文論旨,“人皆稱之”與“予未敢以為信”一反一正相對提出,自然地引發(fā)下文。文章的主干是第二、三兩段。作者先論“情”,后析“理”,雙管齊下。論“情”,則由秦及趙絲絲入扣,抓住“得”“畏”二字論清藺相如“既畏而復挑其怒”的失策。析“理”,則先破后立多方設(shè)想,辯清“曲”“直”兩字,證明“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的荒悖?!扒椤薄袄怼眱蓪游挠邢群螅庥休p重,作者思路清晰可見。

文學賞析

  中國古代散文的特征很好地在他這篇《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里表現(xiàn)出來。散文特征在語言上是求簡與求精相結(jié)合的。所謂“求簡”,就是字數(shù)、篇幅簡要;所謂“求精”,就是語言精當,語意精辟。例如首句“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闭Z言上求簡與求精相結(jié)合,言簡意賅地發(fā)表了作者的論點。該文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獨執(zhí)異議,貴在識見高遠,令人信服。該文開篇對世所稱譽的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實,予以否定,先聲奪人。接著,文章從三個方面闡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實意圖,指責藺相如之所為是“既畏而復挑其怒”之舉,是失于智。接著,文章重點分析了藺相如的所謂曲直論,先明秦趙“兩無所曲直”,后又代藺相如策劃,指出藺相如“使舍人懷而逃之”是“歸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滅國破,是失于利。這樣,文章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從而逼出了全文的結(jié)論:“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這里的“天”,是指當時的客觀形勢。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結(jié),而作者又列出“勁澠池”“柔廉頗”兩件事,表面上與上文關(guān)系不大,但在“愈出而愈妙于用”一句中,表現(xiàn)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認為,藺相如的所謂“智”“勇”,不是為了趙國,而是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縱橫家的權(quán)謀機巧而已,這,其實是觸摸到了縱橫家的本質(zhì)。因而,該文結(jié)論之后的余波,決非可有可無的續(xù)貂之筆,用意特深。章法上散聚結(jié)合,定主賓之序、掌均變之衡,征節(jié)奏之美,懂疏密散聚,知大小曲直,馭圓缺參差,見開合呼應,求從順言自然。審美上是實用與審美相結(jié)合。

王世貞簡介

唐代·王世貞的簡介

王世貞

王世貞(1526年-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漢族,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昂笃咦印鳖I(lǐng)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卒贈太子少保。好為古詩文,始于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 王世貞的詩(4337篇)

猜你喜歡

花前飲 酒壚

曾廉

東風初染海棠暈。好春色、花嬌柳嫩。翠袖方倚壚,向甚處、尋如愿。

夢幻影泡露兼電。但俄頃、花飛人倦。有酒能忍顛,那更待、佳人勸。

廬山雜詩十四首 其八 廬山風景佳絕而林木鮮少,為詩寄慨

汪精衛(wèi)

巖谷春來錦繡舒,煙蕪蕭瑟正愁予。樓臺已重名山價,料得家藏種樹書。

八關(guān)齋詩三首 其三

魏晉支遁

靖一潛蓬廬,愔愔詠初九。廣漠排林筱,流飆灑隙牖。

從容遐想逸,采藥登祟阜。崎嶇升千尋,蕭條臨萬畝。

沅州

何喬新

潭陽遠在夜郎西,石徑縈紆路轉(zhuǎn)迷。俗獷猶存盤瓠舊,樹深惟聽鷓鴣啼。

茅檐彫弊哀三戶,嵐靄氤氳接五溪。欲吊靈均何處是,江頭蘭芷正凄凄。

干樓晚眺 其一

明代李贄

呼朋萬里外,拍手層霄間。塞晚浮煙重,天空歲月閑。

斷云迷古戍,落日照西山。幸有聲歌在,更殘且未還。

暨陽懷古二十三首 其五 道成墩

清代繆徵甲

嗚呼,許公仁者非神仙。代民納稅法外意,后之繼者難為賢。

瘞金償賦諱施與,詫為黃白毋乃顛。醫(yī)師之外設(shè)方相,周禮廣立仁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