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

[宋代]:蕭德藻

一擔乾柴古渡頭,盤纏一日頗優(yōu)游。

歸來澗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謀。

樵夫譯文及注釋

譯文

挑上了一擔干柴到古渡頭去賣,換了錢足夠一天的開銷,便心滿意快。

他回到家中又在山澗邊磨快刀斧,為籌集明天的生活費用做好準備。

注釋

盤纏:本意指路費,這里作開銷解。

優(yōu)游:悠閑。這里是寬裕的意思。

謀:籌劃。

樵夫鑒賞

  這首絕句寫山中樵夫的生活,說他每天砍上一擔柴,賣后便夠了一天的開銷,回到家中,磨快了斧頭,準備第二天再去砍柴。詩在表現(xiàn)藝術(shù)上有兩點值得贊賞:一是詩寫的是深山的樵夫,但沒有明說,通過“古渡”、“澗底”二詞,含隱不露地告訴大家;二是詩寫樵夫一天的生活,以“又作全家明日謀”暗逗,說明樵夫天天如此,帶有典型性。這樣細微的構(gòu)思,是宋人絕句的長處,也是值得后人借鑒的地方。

  詩人寫樵夫的生活,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場上來寫的呢?這點可以根據(jù)對詩的不同的理解來推敲解釋。如果著眼于末句“又作全家明日謀”,則可如此解說:詩人認為樵夫的生活非常艱苦,每天辛辛苦苦地打了柴,遠遠地挑到市上去賣,賣了錢只夠一天的開銷;回到家中,又忙著磨快斧頭,為明天的生活考慮。再進一步擴大思維,如果樵夫病了,或者刮風下雪,他的“明日謀”豈不是要落空,家中便要挨餓了。因此,詩人表現(xiàn)的是對樵夫辛勤勞累仍不能保證溫飽寄予同情,“頗優(yōu)游”三字是有意調(diào)侃,發(fā)泄心中的不平。如果著眼于“盤纏一日頗優(yōu)游”一句來推論,結(jié)果便完全不同了。中國古代詩人對隱居山中、水邊的自食其力逍遙容與的樵夫、漁翁一直抱贊賞企羨的態(tài)度,認為他們遠離擾亂紅塵,友麋鹿,伴煙霞,是最令人賞心適意的生活。《西游記》第九回開場時,有一大段漁樵問答,對各自的逍遙自在,大肆夸耀,就很能說明問題。蕭德藻正是從此出發(fā),說樵夫隱居深山,遠離人間是非;他每天打了柴,行歌古渡,易米市菜,只要夠了當天的用費,便不再煩心?;氐郊抑校鎸η嗌骄G水,悠閑地磨著斧子。這樣的生活,大有“日出而耕,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般無憂無慮的心態(tài),也是歷來文人始終向往而難以擁有的生活境界。因此,詩人寫深山樵夫,正是對他毫無爭競、自得其樂的生活作出歌頌?!霸姛o達詁”,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解詩,只要不離題太遠,或帶著偏見去鉆牛角尖。

蕭德藻簡介

唐代·蕭德藻的簡介

蕭德藻,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初任尤川縣丞,后為湖北參議,再調(diào)湖州烏程令。因愛當?shù)厣剿?,遂移家烏程,住縣中屏山,其地有千巖之勝,所以自號“千巖老人”,表示歸隱不仕。

...〔 ? 蕭德藻的詩(25篇)

猜你喜歡

會麟山別業(yè)再次前韻四首 其四

孫承恩

物外乾坤別,樽前意興深。云山欣屬目,事業(yè)愧初心。

野水淡秋思,庭槐生夕陰。商歌二三子,逸響振云林。

一枝山房見新月

清代謝道承

墻角光仍隱,檐牙淡欲流。葛衣涼似水,板屋靜于秋。

山鬼吊燈暝,林鴉繞樹幽。關(guān)河同一照,惆悵此淹留。

和陳今山見訪韻

李能哲

故人似春色,新歲到山家。一笑坐拈酒,滿園行看花。

別來多舊好,老去更天涯。且喜詩情健,同吟對落霞。

遠色閣二首

郭印

遐觀目力窮,莽蒼云山礙。

儻知色非色,坐見六合外。

即事呈德麟

宋代晁說之

學(xué)得浮云往復(fù)還,里中不出孰追攀。

九秋自與物情樂,一日須教我輩閑。

建初弟來都省視喜極有感三首 其三

彭桂

更傳兒女意,盡解憶長安。索飯?zhí)淇澳?,牽衣別自難。

兩人今旅次,八口在江干。此際愁何似,秋風暮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