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薛濤的詩 > 寄張元夫

寄張元夫

[唐代]:薛濤

前溪獨立后溪行,鷺識朱衣自不驚。

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

寄張元夫鑒賞

  薛濤流傳下來的詩篇,以七絕為最多,同時也以七絕為最好。在這些七絕詩中,又以抒情的最多,也以抒情的為最好,這些詩哀婉流暢,清麗多姿,令人讀了,深深感到薛濤的文采風(fēng)流,才華卓越。同時也引起人們對薛濤一生的辛酸生活,凄涼身世,寄與無限的同情。唐代各地官府及軍鎮(zhèn)均設(shè)有樂官,官妓居于其中。她們專為官府服務(wù),獻(xiàn)藝陪酒,甚至私侍寢席。當(dāng)時成都的最高地方長官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特別賞識薛濤,常命她來侍酒唱和,接應(yīng)賓客。后來,韋皋甚至奏請朝廷想任命薛濤為“校書郎”,雖未獲批準(zhǔn),但人們從此戲稱薛為“女校書”了。從韋皋、高崇文、段文昌到李德裕,西川節(jié)度使共歷十一屆,他們均與薛濤有詩酒往來,關(guān)系極為特殊。薛濤的詩大多散失。清代編纂的《全唐詩》中有她的詩88首,多是吟花詠月、應(yīng)酬唱和、感春傷別之作,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均不是很高。但如細(xì)讀起來,在字里行間往往能感受到詩人凄苦悲涼的難言之痛與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薛濤最令人贊賞的是,她雖與權(quán)貴“詩歌唱和”,卻是以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完全以平等的身份、非常善解人意地交往。

  張元夫是西川節(jié)度使幕府校書,薛濤與他相識于公元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以后,從詩中看來他們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可他們相識時張元夫肯定早有家室,此時的薛濤大概三十多歲,仍喜歡穿紅色的衣服。他們可能興趣相投,可也止于神交。此時張元夫應(yīng)該在長安朝廷中任職,薛濤也已退隱浣花溪畔。詩中薛濤描述了自己孤獨、寂寞的生活,每天“前溪獨立后溪行”,連白鷺都熟悉了她的朱衣而不驚慌逃避。女詩人自問自答:為什么人間這么哀愁寂寞?是因為知音難覓,伯牙琴弦早已斷絕。表現(xiàn)了非常深沉的哀愁與寂寥。

薛濤簡介

唐代·薛濤的簡介

薛濤

薛濤(約768~832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因父親薛鄖做官而來到蜀地,父親死后薛濤居于成都。居成都時,成都的最高地方軍政長官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前后更換十一屆,大多與薛濤有詩文往來。韋皋任節(jié)度使時,擬奏請?zhí)频伦谑?em>薛濤以秘書省校書郎官銜,但因格于舊例,未能實現(xiàn),但人們卻稱之為“女校書”。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園)上,制作桃紅色小箋寫詩,后人仿制,稱“薛濤箋”。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 ? 薛濤的詩(92篇)

猜你喜歡

九月初五日得三弟京闈第三報志喜仍用散木韻踐前約也 其三

明代袁宏道

磊塊破除休,幾年禽向游。全家呼季子,舉國號糟丘。

帝里云霞爛,故山松桂秋。名成不受爵,同上五湖舟。

雨水過后作

熊東遨

昨夜馀寒?dāng)浚洪_雨水門。露生芳草苑,人約板橋村。

待雪前因失,尋梅舊跡存。孤燈坐侵曉,不覺上朝暾。

目病初愈示敬亭貽謀

清代敦敏

浮云漸盡尚模糊,慚說星眸戀若珠。對面花如隔秘霧,推窗月似障紗幮。

難同阮藉論青白,好向維摩參寂無。忽憶東堂狂飲夜,燈光爛燦醉呼盧。

重陽侍老人飲

宋代陳文蔚

九十慈親鬢發(fā)播,今年菊早去年花。

一尊細(xì)說重陽事,似此清歡有幾家。

夏雨不絕柬張蜀望

明代楊慎

南滇六月朱夏涼,疊疊云嵐浮曉光。林花含笑遠(yuǎn)天靜,江草喚愁終日長。

闌風(fēng)伏雨淹客路,回谷深溪非我鄉(xiāng)。城隅隔手不相見,車馬經(jīng)過淋潦妨。

送陳宜山廷尉奉召北上

明代湛若水

多年不見宜山子,到我來時作別筵。三十星霜同榜日,四千風(fēng)浪各方天。

可堪插翅隨鳧翥,不盡揮弦送鳳騫。北斗瞻依意何極,貫城應(yīng)在五云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