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郎士元的詩 > 柏林寺南望

柏林寺南望

[唐代]:郎士元

溪上遙聞精舍鐘,泊舟微徑度深松。

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峰。(東南一作:西南)

 寺廟 

柏林寺南望譯文及注釋

譯文

還在溪上航行,就已聽到寺廟的悠悠鐘聲。停船拾階而上,山路蜿蜒穿越著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飄蕩。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蔥蔥,猶若剛剛畫成。

注釋

遙:遠(yuǎn)遠(yuǎn)地。聞:聽見。精舍:佛寺,此處指柏林寺。

泊:停船靠岸。徑:小路。度:度過,越過。

霽(jì):雨止。

東南:一作“西南”。

柏林寺南望鑒賞

  唐代詩中有畫之作為數(shù)甚多,而這首小詩別具風(fēng)味。恰如劉熙載所說:“畫出者必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為余筆所拱向?!茣弑貭幋艘还P?!保ā端嚫拧拧罚┐嗽婎}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結(jié)處點出。詩中所爭在此一筆,余筆無不服務(wù)于此。

  詩中提到雨霽,可見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雖從天已放晴時寫起,卻饒有雨后之意。那山頂佛寺(精舍)的鐘聲竟能清晰地達(dá)于溪上,俾人“遙聞”,與雨浥塵埃、空氣澄清大有關(guān)系。未寫登山,先就溪上聞鐘,點出“柏林寺”,同時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遙聽鐘聲戀翠微”)。這不是詩的主筆,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鐘聲的誘惑,使詩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間小路(微徑)緩緩地導(dǎo)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說“松”,而從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頂?!翱丈叫掠旰蟆?,四處彌漫著松葉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橫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來“度”盡“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題旨的妙筆。

  “度”字已暗示窮盡“深松”,而達(dá)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開朗。迎入眼簾的首先是霽后如洗的“青山”。前兩句不曾有一個著色字,此時“青”字突現(xiàn),便使人眼明。繼而吸引住視線的是天宇中飄飖的云朵?!办V后云猶在”,但這已不是濃郁的烏云,而是輕柔明快的白云,登覽者怡悅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帶出云,又是為下句進(jìn)而由云襯托西南諸峰作了一筆鋪墊。

  三句寫山,著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帶山脈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劃幾個山頭,著眼于山形,給人以異峰突起的感覺。峰數(shù)至于“四五”,則有錯落參差之致。在藍(lán)天白云的襯托下,崢嶸的山峰猶如“畫出”。不用“襯”字而用“畫”字,別有情趣。言“襯”,則表明峰之固有,平平無奇;說“畫”,則似言峰之本無,卻由造物以云為毫、蘸霖作墨、以天為紙即興“畫出”,其色澤鮮潤,猶有剛脫筆硯之感。這就不但寫出峰的美妙,而且傳出“望”者的驚奇與愉悅。

  這才是全詩點睛之筆。只有經(jīng)過從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這里的畫面才見得特別精彩;只有經(jīng)過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緒醞釀,這里的發(fā)現(xiàn)才令人尤為愉快。因而這里的“點睛”,有賴前三句的“畫龍”。用劉熙載的話說,那就是,詩人“爭”得這一筆的成功,與“余筆”的配合是分不開的。

郎士元簡介

唐代·郎士元的簡介

郎士元

郎士元 唐代詩人。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縣)人。生卒年不詳。天寶十五載(756)登進(jìn)士第。安史之亂中,避難江南。寶應(yīng)元年(762)補(bǔ)渭南尉,歷任拾遺、補(bǔ)闕、校書等職,官至郢州刺史。 郎士元與錢起齊名,世稱"錢郎"。他們詩名甚盛,當(dāng)時有"前有沈宋,后有錢郎"(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之說。

...〔 ? 郎士元的詩(77篇)

猜你喜歡

明代徐熥

千絲萬縷斗妖嬈,和雨和煙陌上飄。夜夜篴聲關(guān)塞路,年年杯酒灞陵橋。

隋堤臺女輸濃黛,楚國佳人斗細(xì)腰。只恐章臺春易老,幾回攀折恨蕭條。

送張端明赴召

宋代周必大

曾以詩書化蜀人,更恢文教大江垠。

諸生亦有如何武,爭詠三章轉(zhuǎn)上聞。

癖性

宋代釋文珦

癖性唯耽靜,溪山占一坳。

小橋橫獨水,矮屋蓋重茅。

伯友夜半酒醒戲舉一首

劉崧

對酒不能飲,高人方醉眠。衣裳侵石冷,冠幘掛云偏。

地迥星聯(lián)戶,風(fēng)澄露滿天。冥冥清夜過,驚起問初筵。

熱河三十六景詩 其二十一 青楓綠嶼

玄燁

石磴高盤處,青楓引物華。聞聲知樹密,見景絕紛嘩。

綠嶼臨窗牖,晴云趁綺霞。忘言清靜意,頻望群生嘉。

偈頌十一首

宋代釋了演

時當(dāng)亞歲,節(jié)屆書云。

不萌枝上喚春歸,無影樹頭增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