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上

[唐代]: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

田上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連高處的田里也存滿了一片白茫茫的水,為了搶種,農(nóng)民披著蓑衣冒著雨,半夜就來田里耕作。

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盡的時候,天還遠遠未亮呢。

注釋

高田:山上的旱田。 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白:白茫茫。

披蓑(suō):披著草衣。 蓑:蓑衣。

俱:都。

殊:尤,還,簡直。未明:天不亮。

田上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為作者身在鄉(xiāng)村,在一個雨夜中,偶觀一位老農(nóng)冒雨耕作的樣子,不由想到眾多勞動人民而作。

參考資料:

1、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25-426頁

田上鑒賞

  這首詩寫一位農(nóng)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勞耕作的情形。詩的開頭寫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場大雨?!坝曜恪币痪?,是說雨水很多,就連高處的田地也積了許多水,而成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強調(diào)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農(nóng)夫耕田將會倍加艱難和辛勞,為下文作了鋪墊?!芭虬胍垢币痪洌Э粗?,讓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農(nóng)夫披著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細細品來,此句卻是蘊意深含??赡苁怯捎谟晁^多,農(nóng)夫們耽誤了播種的時間,泥水里,又是冒著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兩句用“力俱盡”與“殊未明”作鮮明的對比,反映了農(nóng)民早出晚歸、不知疲倦的辛苦勞動生活。雖然“人牛力俱盡弦,但勞動的時間還很長,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農(nóng)民將如何堅持下去,這是留給讀者想象的內(nèi)容了。這首小詩十分通俗,明白如話,雖然是反映農(nóng)民辛苦的,但它是通過耕作情形的具體而又細致的描駑來表現(xiàn)的,它取的是一位農(nóng)民最平常的一個勞動鏡頭。風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樣出力,全詩語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會,尤其是在動亂年代,地方水利失修,農(nóng)民靠“天”吃飯的這一事實,也是封建社會里的中國農(nóng)民的勞動生活寫照。

  這首詩純用白描,立意新穎,語言通俗流暢,僅短短二十個字,就準確地描繪了農(nóng)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夫苦難生活的滿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

崔道融簡介

唐代·崔道融的簡介

崔道融

崔道融,江陵人。唐末詩人。以征辟為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令。累官至右補闕。后避居于閩,因號“東甌散人”。與司空圖為詩友,人稱江陵才子。工絕句。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齋集詩500首,輯為《申唐詩》3卷。另有《東浮集》9卷,當為入閩后所作。

...〔 ? 崔道融的詩(73篇)

猜你喜歡

新開嶺行

明代楊慎

廢丘關前榛莽積,新開嶺上煙嵐辟。新途古道太多岐,瞑色荒煙帶征客。

岸下寒江流水碧,崖畔霜林楓葉赤。日暮畏行豺虎陌,松燈苣火投孤驛。

回鄉(xiāng)感賦七律四首 其四 懷先嚴

林英男

臘梅隕后一春酸,戚戚松楸宿草寒。鯉對空庭荒六秩,歌呺四壁吊孤鸞。

敲欹駑骨詩猶悔,哭白烏頭夜未殘。片霎鵑聲夕陽里,南陔無處采幽蘭。

苕雪與覺先弟先后寄菊數(shù)十種日涉小園聊復成詠 其四

陳曾壽

亦有高秀姿,亭亭滿月相。得霜乃清嚴,禁雨不悽愴。

空室了無悅,得意千載上。龍章雖雋烈,天黥偶遺忘。

送文上人游臺蕩

宋代釋普度

文彩全彰拄杖頭,吳山楚水興悠悠。

江聲一夜催行色,踏斷石橋方始休。

寄懷菽園,兼訊蘭史,疊次曉滄韻 其三

清代丘逢甲

裸蟲擾擾夢方酣,白馬潮來撼赭龕。得勝名花夸大北,翻新捷徑走終南。

蒙莊玩世甘呼馬,越石論交負解驂。冷盡山中煨芋火,擁爐人懶共僧談。

牡丹百詠 其十

明代張淮

紅玉肌容艷有神,九天飛下一仙真。垂頭雨后猶傾國,點額風前欲喚人。

龍腦薰成香世界,蝶翎逗落錦埃塵。春光得我方能麗,笑殺凡花號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