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陶淵明的詩 > 擬挽歌辭·其三

擬挽歌辭·其三

[魏晉]:陶淵明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擬挽歌辭·其三譯文及注釋

譯文

茫?;囊安菘蔹S,蕭瑟秋風抖白楊。

已是寒霜九月中。親人送我遠郊葬。

四周寂寞無人煙,墳?zāi)垢吒呱跗鄾觥?/p>

馬為仰天長悲鳴,風為蕭瑟作哀響。

墓穴已閉成幽暗,永遠不能見曙光。

永遠不能見曙光,賢達同樣此下場。

剛才送葬那些人,各自還家入其房。

親戚或許還悲哀,他人早忘已歡唱。

死去還有何話講,寄托此身在山岡。

注釋

何:何其,多么。茫茫:無邊無際的樣子。

蕭蕭:風吹樹木聲。

嚴霜:寒霜,濃霜。

送我出遠郊:指出殯送葬。

無人居:指荒無人煙。

嶕(jiāo)峣(yáo):高聳的樣子。

馬:指拉靈樞喪車的馬。

幽室:指墓穴。

朝(zhāo):早晨,天亮。

賢達:古時指有道德學問的人。無奈何:無可奈何,沒有辦法。指皆不免此運。

向:先時,剛才。

各自還其家:《文選》作“各已歸其家”,茲從逯本。

已歌:已經(jīng)在歡快地歌了。是說人們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何所道: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托體:寄身。山阿(ē):山陵。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55-262

擬挽歌辭·其三創(chuàng)作背景

  陶淵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幾歲(梁啟超、古直兩家之說)還是活到六十三歲(《宋書·本傳》及顏延之《陶徵士誄》),至今尚有爭議;因而這一組自挽的《擬挽歌辭三首》是否臨終前絕筆也就有了分歧意見。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55-262

2、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98-601

陶淵明簡介

唐代·陶淵明的簡介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guān)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 陶淵明的詩(216篇)

猜你喜歡

狼山歸道中作

黃克晦

前山無夕陽,猶問夕陽洞。

天寒人不行,山僧出相送。

閨思

宋代施樞

簾底臨鸞惜歲華,鬢云慵掠寶釵斜。

落梅香斷無消息,一樹春風屬杏花。

甲子請告絕句十二首中多綴以旨意亦葵藿之思 其一

明代林熙春

為賦初衣愧不才,寧云幾動見幾回。起家忠諫勞天語,一字千金換不來。

代柬謝袁兄

宋代劉宰

漁樵并舍兩相忘,三徑回看久就荒。只有生平真活計,湖光萬頃接山光。

偶成折腰步潘樂樂韻

秦鴻

白鳥沖波沒浩茫,海塵動見劫千場。病牛懶喘高吳月,斷戟沈埋失魯陽。

人馀骨髓猶思售,房竭農(nóng)田豈忌荒。不信春鋤百年上,官家躬勸事蠶桑。

題畫二十四首 其十二

清代沈梧

山雨松風拂翠微,小橋流水掩柴扉。問君高世誰知己,酒伴吟朋半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