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姚燧的詩 >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

[元代]:姚燧

筆頭風月時時過,眼底兒曹漸漸多。有人問我事如何,人海闊,無日不風波。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吟風詠月的筆墨生涯匆匆流過,眼底下兒孫小輩日漸增多。有人問我人事如何。人海無邊的遼闊,沒有一天沒有風波。

注釋

風月:筆下描繪的清風明月。

兒曹:小兒輩,指晚輩的青年。

人海闊:指人事紛紜復雜。

風波:喻人事的復雜和仕途的艱險。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散曲具體的創(chuàng)作時間已無從考證。姚燧一生有著歷居顯要、高官厚祿的生活經(jīng)歷。但宦海沉浮,他也體驗過仕途風波的變幻莫測。詩人面對元代社會上層內(nèi)部傾軋的現(xiàn)實,慨嘆之中創(chuàng)作此篇。

參考資料:

1、陳思思,于湘婉編著.元曲鑒賞大全集 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148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鑒賞

  “筆頭風月時時過,眼底兒曹漸漸多”,隨著筆下的風花雪月一年一年地消逝,跟前的兒女子孫也一個一個多了起來。時光荏苒,轉(zhuǎn)眼間詩人已到暮年,兒孫滿堂。這兩句是明顯的對句,無論從詞性、句子的結(jié)構(gòu),還是平仄搭配上看都對仗工整,而且構(gòu)思巧妙,前句從多說到少,后句從少說到多。

  前面兩句以平常的口吻、簡單的文字描繪了一幅寧靜、恬淡的生活景象,實際上是為后面的“無日不風波”做鋪墊。平靜的背后潛藏著跌宕起伏的“風波”,這種情緒上的反差,正是作者別出心裁的設(shè)計。

  “有人問我事如何”一句以設(shè)問引起轉(zhuǎn)折,問的是仕途的命運,家事的前途,從上面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轉(zhuǎn)為對廣闊人生的思考。最后兩句“人海闊,無日不風波”是對設(shè)問句的回答,同時也是他對一生仕途生活的總結(jié)。人海茫茫,社會廣闊,人事紛爭,無時無刻不是在各種“驚濤駭浪”中顛簸,隨時可能身陷危機,這一略顯消極的總結(jié)體現(xiàn)出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之情。

姚燧簡介

唐代·姚燧的簡介

姚燧

元文學家。字端甫,號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原籍柳城。官翰林學士承旨、集賢大學士。能文,與虞集并稱。所作碑志甚多,大都為歌頌應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輯有《牧庵集》。

...〔 ? 姚燧的詩(76篇)

猜你喜歡

燈下小酌

宋代陸游

江湖雙鬢禿,宇宙一身窮,酒浪搖輕碧,燈花落碎紅。

交情元易見,春事半成空。

籌邊堂

宋代梁介

籌邊無它長,幸此歲有秋。

吏無打門宣,民無失業(yè)憂。

隴上遇雨

宋代劉跂

隴上怕雨竟遇雨,空山路窮避無所。昆陽之戰(zhàn)飛屋瓦,白登之圍矢交下。

從者散去馬可憐,故人借我非我馬。上坡歷塊已攲側(cè),下坡流滑攢四腳。

首尾吟 其八十三

宋代邵雍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恨月時。見說天長在甚處,照教人老待奚為。

嬋娟東面才如鑒,屈曲西邊卻似眉。由此遂多悲與喜,堯夫非是愛吟詩。

自述

明代唐順之

祗為抽簪早,歸來已四春。本非食肉相,猶是飯牛身。

負郭無新業(yè),灌園有舊鄰。磯邊獨釣客,隴上偶耕人。

贈張秉衡先生

曹明賢

吾愛張夫子,蜚聲翰墨場。詩篇多灑脫,器宇自軒昂。

去國頭猶黑,歸田鬢已蒼。締交相恨晚,步履過從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