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毛澤東的詩 >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近代]:毛澤東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nóng)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譯文及注釋

譯文

萬千楓林被霜打過煥發(fā)鮮亮的紅色,紅軍戰(zhàn)士一腔怒火直沖云天。大霧籠罩龍岡深暗的連綿群峰,我軍齊聲高呼,前線殺敵并活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敵兵又來侵犯,狼煙四起遮掩了半邊天。我將喚醒千百萬的工農(nóng)大眾,同心協(xié)力齊努力,那時不周山下紅旗遍插迎風招展。

注釋

1.霜天:這里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故可統(tǒng)稱“霜天”。

2.爛漫:光彩分布貌?!段倪x》卷十五張衡《思玄賦》:“爛漫麗靡”。

3.天兵:指紅軍。

4.霄漢:高空。霄,云氣;漢,天漢,即天河。云氣和天河都是在高空,所以用來表示高曠至極的天際。

5.龍岡:龍岡頭墟的簡稱,在江西省寧都、吉水、吉安、泰和、永豐諸縣之間,地屬永豐縣。山巒重疊,形式極險。

6.千嶂:許多高山。宋 范仲淹《漁家傲》:“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7.張輝瓚:國民黨第十八師師長,兼任江西剿匪總指揮,俘虜后被憤怒的群眾斬首,其頭裝在木籠內(nèi)扔入贛江。

8.二十萬軍重入贛:敵人發(fā)動第二次“圍剿”時,總兵力20萬,何應(yīng)欽任總司令。

9.風煙:猶風塵,杜甫《秋興》:“萬里風煙接素秋?!?/p>

10.天半:半空。

11.不周山:不周山為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睋?jù)王逸注《離騷》,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訓》均考不周山在昆侖山西北。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但不周山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不周山具體在哪里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帕米爾高原。

參考資料:

1、吳功正.毛澤東詩詞鑒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46頁

2、公木.毛澤東詩詞鑒賞.長春:長春出版社,1994.6:66-67

3、萬震球.毛澤東詩詞講義: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07:第359頁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創(chuàng)作背景

  一九三零年十二月七日,蔣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圍剿”,以十萬兵力,進攻贛南、閩西的紅軍根據(jù)地。十二月三十日,紅軍在龍岡伏擊張輝瓚并全殲其十八師。第一次大“圍剿”就此結(jié)束,聞聽前方捷報,毛主席喜形于色,遂在馬背上吟成。

參考資料:

1、張榮東.毛澤東詩詞賞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41頁

2、蔡清富、黃輝映.毛澤東詩詞大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07月第1版:第116頁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鑒賞

  此詩作于1931年早春,其時正值冬春交替之節(jié)令。毛澤東所領(lǐng)導的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呈現(xiàn)出一派萬千林木被霜染紅,爛漫盛開之景。雖有寒意卻處處給人有溫暖如春之感,詩人筆下根據(jù)地的冬天生機盎然,就在這勃勃向上的畫面中,冬日正義的肅殺之氣正嚴陣以待。因為就在此時,在1930年的歲尾,蔣介石調(diào)集約十萬大軍以偽江西省主席、國民黨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總司令官,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向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發(fā)動第一次大“圍剿”。此詩前二行正藝術(shù)地集中再現(xiàn)了當時的處境以及士氣高昂之情。

  紅軍戰(zhàn)士不僅僅是一腔怒火沖云端,而且為保衛(wèi)家園在偉大舵手的親自指揮下沉著迎戰(zhàn)。在詩中第三、第四、第五句中生動凝煉地再現(xiàn)了戰(zhàn)斗場面,雖未正面詳細描寫激戰(zhàn)情況,但詩人凌云健筆先點出龍岡大霧,暗示給讀者一種毛主席一貫的“誘敵深入”伏擊之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然后是戰(zhàn)士的歡呼聲,最后進抵戰(zhàn)局之結(jié)果,并干干脆脆地用一個具體細節(jié)指明活捉敵軍前線總指揮張輝瓚,猶如王昌齡的“已報生擒吐谷渾”。而當時的情形也的確如此,毛主席親自指揮紅一方面軍的一、三兩個軍團,共四萬人,先是后撤,于12月下旬將敵軍先頭部隊誘至根據(jù)地中部,緊接著于1930年最后一天在龍岡作伏擊殲敵之戰(zhàn),結(jié)果一舉擊潰敵軍并活捉張輝瓚及敵部九千人。新年伊始,再度乘勝攻擊,至1931年1月3日,共殲敵軍一半以上。迎來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本詩上半闋是詩人喜聞龍岡之戰(zhàn)大捷的當晚一氣寫成的,第三句原為“喚起工農(nóng)千百萬”,而后在次年春,當詩人聞敵人將結(jié)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圍剿”時,心潮起伏,英邁難平,遂一氣補寫出整首詩的下半闋。完稿后,毛澤東發(fā)現(xiàn)上下兩闋都有“喚起工農(nóng)千百萬”之句,便將上半闋的第三句改為“霧滿龍岡千嶂暗”。

  由此可見,此詩上半闋寫作戰(zhàn)的勝利,下半闋卻是再發(fā)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戰(zhàn)之決心。

  序幕一揭,國民黨又以雙倍兵力卷土重來,滾滾狼煙遮沒了半個天空,真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面對重兵來犯,如何迎敵,詩人仍然滿懷信心,運籌帷幄,最后三句一口氣豪邁道出:“喚起千百萬勞苦大眾齊心協(xié)力奮勇向前,那時紅旗就會插遍整個中國”,同時也表明作者一貫的思想:放手發(fā)動群眾,人民戰(zhàn)爭、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等等。

  最后一行,詩人活用了中國古代神話中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在他眼里,共工是勝利者,是敢于革命的英雄,共工以頭觸山就比喻為紅軍將士最終將推翻蔣家王朝,毛主席不愧為一位有預(yù)見性的詩人,他在最艱苦的歲月已看到遙遠的勝利的曙光。猶如一位美國詩人龐德所說,真正的“詩人是一個種族觸角。”唯有這樣的詩人才有最靈敏的觸須,才有預(yù)見性,才可能比所有人提前預(yù)感到自己民族的歡樂、勝利、痛苦、悲哀、不幸及災(zāi)難。毛主席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已感覺到了這一切,勝利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此詞中出現(xiàn)了兩組“紅“字詞組:”紅爛漫紅旗亂“。取得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已是一九三一年的元月,此時已進入冬季,是萬木蕭條的日子,應(yīng)該不會出現(xiàn)“萬木霜天紅爛漫”的情景,但在這里毛主席著意謳歌的不是山河形勝而是人和。小試牛刀即以弱勝強,以寡敵眾,使他看到了“紅色”的希望,他的喜悅之情當難以言表,沒有什么再好的詞語能夠幫助他表述這份成功的快樂,惟有“紅爛漫”才足以把他在取得勝利后的歡欣之情濃縮于霜天中的萬木。

  目睹勝利了的紅軍將士在龍岡的重山疊嶺之下,揮舞紅旗,歡慶勝利。毛主席想到了三千年前那位“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的氏族首領(lǐng)共工氏,在他眼中,被喚起的千百萬工農(nóng)群眾,每一個人都成了能使得“天柱折,地維絕”的大英雄,這些大英雄們將與他一道砸碎黑色鎖鏈,建立紅色政權(quán)。如果說這是他人民戰(zhàn)爭思想的萌芽,那么后來也正是他人民戰(zhàn)爭的光輝思想,領(lǐng)導中國人民戰(zhàn)勝了日本侵略者打垮了蔣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國。

毛澤東簡介

唐代·毛澤東的簡介

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lǐng)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lǐng)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fā)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chǎn)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wù)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xiàn)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 ? 毛澤東的詩(14篇)

猜你喜歡

六月六日嘉會代柬 其二

區(qū)越

不受山陰父老錢,還山亦似出山年。新詩賦就客盈座,白酒來時赪滿肩。

麋鹿動驚西華枕,鳧鹥不上鑒湖船。豈知劉白賡歌日,綠野堂中幾伴仙。

師安撫生日

晁公溯

鼻祖始謀遠,承家積慶長。

青霜元不墜,玉樹久逾芳。

中巖封崇寺

宋代馮山

萬竹林間一徑升,滿巖金碧靜香燈。飛泉散亂垂千尺,危閣攲斜擁數(shù)層。

雨氣或從檐際落,風光時向坐中凝?;谋淖帜悄茏x,合眼煎茶問老僧。

再次韻楊宰七首

宋代陳造

驟聞行旅嘆赍糧,無復(fù)居人肯饋漿。

十襲君詩要娛老,卻愁痛定說常暘。

汪仲子持令兄栗亭及諸君書自歙至廣州相問于其歸也為詩二章送之兼寄諸君 其二

清代屈大均

相思黃岳甚,況復(fù)故人多。汝向豐溪曲,為予傳嘯歌。

白云無事否,春色奈愁何。心似諸峰月,依依在女蘿。

舟次故里山下

明代何鞏道

望見家山未到家,客愁依舊滿天涯。青尊傾盡詩難寫,綠水流多鬢易華。

鶴避漁蓑過別浦,雨催秧鼓急平沙。村煙不似秦人隱,誰種桃溪十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