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船行

[清代]:吳偉業(yè)

官差捉船為載兵,大船買脫中船行。

中船蘆港且潛避,小船無知唱歌去。

郡符昨下吏如虎,快槳追風(fēng)搖急櫓。

村人露肘捉頭來,背似土牛耐鞭苦。

苦辭船小要何用,爭執(zhí)洶洶路人擁。

前頭船見不敢行,曉事篙題斂錢送。

船戶家家壞十千,官司查點侯如年。

發(fā)回仍索常行費,另派門攤云雇船。

君不見,官舫嵬峨無用處,打彭插旗馬頭住。

捉船行譯文及注釋

譯文

官吏運兵捉民船,大船花錢得免捉中船。

中船躲入蘆葦港,小船不知底細(xì)唱著歌走遠(yuǎn)。

官府昨下文書官吏如虎,迎風(fēng)搖槳急追趕。

船夫捉襟露肘捉住頭,背如土牛挨皮鞭。

船小無用苦哀求,爭執(zhí)不休路人圍觀。

前船見狀不敢行,懂事的船工急忙給官吏來湊錢。

船戶家家破費十千,等候官吏查點慢如年。

開船回走仍繳通行費,另外還攤派雇船的錢。

你沒看見嗎,

官府的大船沒動用,插旗鳴鼓??吭诖a頭邊。

注釋

行:樂府和古詩的一種體裁,多在鋪敘之中暗寓諷嘆。如漢樂府有《長歌行》、《短歌行》,魏晉樂府有《燕歌行》、《從軍行》。

載:運。

買脫:給官吏送錢,逃避被捉應(yīng)差之禍。

郡符:郡里發(fā)下來的文書命令。

肘(zhǒu):臂節(jié)彎曲之處,這里指手臂。土牛:即春牛,用土筑成。古代在立春前一日有迎的儀式,由人扮作勾芒神,用鞭子抽打土牛,叫做“鞭春”。

苦辭:苦苦地哀告。

洶洶:吵鬧的聲音大。

篙(gāo):撐船用的竹竿。

壞十千:破費了許多錢。十千:十貫錢,這里是指數(shù)目很大,并非實指。

候如年:等候很長的時間。

“發(fā)回”句:把捉去的船只放回,官差還得要“常行費”。常行費:按例應(yīng)送的錢。

門攤:指按戶攤派的捐稅。云雇船:說是作代雇船只的費用。云:說。

官舫:官家的船只。舫(fǎng):船。嵬(wéi)峨:高大的樣子。

馬頭:即碼頭,水邊專供停船的地方。

參考資料:

1、北京師聯(lián)教育科學(xué)研究所編. 古典詩歌基本解讀 古詩觀止 18 清詩詞觀止 上[M]. 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2.10.第29頁

2、劉琦,郭長海,呂樹坤譯注. 清詩三百首譯析[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4.02.第19頁

捉船行創(chuàng)作背景

  清代初期,戰(zhàn)爭頻仍,船民除受繁苛的租稅剝削外,其船只還常常遭官府強(qiáng)行扣壓,被征往運輸士兵。船民們?yōu)榱藸I生,只好被迫向差官輸納銀錢以求得解脫,再一次受到無理的盤剝。作者得睹船民百姓的苦難,而作此詩記述這種現(xiàn)象。

參考資料:

1、潘同生編著. 中國經(jīng)濟(jì)詩今釋[M]. 北京:中國財政經(jīng)濟(jì)出版社, 2000.04.第348-349頁

捉船行鑒賞

  《捉船行》這首詩,反映了地方官吏在江南水鄉(xiāng)借口軍運,四處捉船、橫加勒索、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

  詩分前后兩個部分,共五層:第一層寫官差捉船,第二層寫吏役如虎,第三層寫篙師斂錢買行,第四層寫勒索樣之多,第五層寫官舫停泊碼頭。

  “官差捉船為載兵”,詩首句即點明捉船的因由,原來是“載兵”去鎮(zhèn)壓抗清武裝,暴虐不仁之舉更是為的殘民以逞之行?!白健弊郑c“有吏夜捉人”(杜甫《石壕吏》)中“捉”,用法相同,寫足了官差的橫行,政治的黑暗?!盀檩d兵”,點明了捉船目的,同時,也反映出清朝統(tǒng)治者調(diào)遣軍隊、鎮(zhèn)壓抗清斗爭的罪惡行徑。接著,就大船、中船、小船分別言之:大船買脫,中船潛避,小船無知,則被捉住。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中“且”字,表明蘆港潛避,是暫時的,終歸逃脫不了吏役的魔掌。這就告訴人們:大船、中船、小船都在魚肉之列。這一層是總述。

  以下三層,具體寫吏役如虎、橫加勒索的情景:先寫府里征用船只的文書下達(dá)后,吏役火速般地下村捉船敲詐勒索,村人窮得衣不蔽體,哪里會有錢供他們敲詐,只能忍受著鞭杖之苦?!翱臁薄斑M(jìn)”“急”,形容吏役聞風(fēng)而動,爭先恐后之狀?!奥吨狻?,見出村人窮困至極。“背似土?!?,用了一個典故?!段簳ふ玷鳌罚骸摆w修小人,背似土牛,殊耐鞭杖。”“土?!保艜r迎春用的土制春牛,以鞭捶打,謂之鞭春。此處用以比喻吏役象鞭捶土制春牛一樣鞭打村人。接下去,寫村人苦哀求,而吏役氣勢洶洶,往來船只,也只好送錢買放?!扒邦^船見不敢行”,從側(cè)面顯示出“吏如虎”不送錢,將被捉去。再下去,寫勒索名目繁多,花樣翻新?!叭浴薄傲怼北砻鞒瞬辄c錢,還有“常行費”與“門攤”,因而“船戶家家壞十千”。在這三層里,既有對吏役的鞭撻,又有對聚斂的抨擊,更有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尤其可貴的是:詩人把官吏比作吃人的老虎,把村人比作耐鞭的土牛,其內(nèi)在含意更深遠(yuǎn)了

  “君不見”三字,盛唐詩歌行體多用之,或以領(lǐng)起下文,或以推開意境意思都比較虛,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將進(jìn)酒》),“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杜甫《兵車行》)“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高適《燕歌行》)等。此處則是用以表轉(zhuǎn)折,由第一部分寫私船慘遭勒索,轉(zhuǎn)入第二部分寫官舫逍遇自在:“官舫嵬峨無用處,打鼓插旗馬頭住”“嵬峨”,形容官舫雄偉高大,氣勢非凡,暗含貶意。這些嵬峨的官舫,插上官家旗幟誰也奈何不得,終日停泊碼頭,無所事事、惟尋歡作樂而已。

  這首詩十分明顯的特點,就是對比。運用對比,來揭露社會現(xiàn)實中種種矛盾,特別是揭露勞動人民與封建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最得力不過的了。詩歌以絕大篇幅描寫官吏如,船戶遭殃,最后筆鋒一轉(zhuǎn),描寫官舫無用處,打鼓插旗,這就形成了鮮明對比,而且由于結(jié)尾處用了“嵬峨”“無用處”“打鼓插旗”等詞語,對比的效果,更加顯著。這種對比手法,在古典詩歌中,源遠(yuǎn)流長,可以上溯到《詩經(jīng)·小雅》中“或燕燕居息,或盡癢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北山》)等。白居易是善于用對比的,有農(nóng)民“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與統(tǒng)治者“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重賦》)的對比,還有“紅樓富家女”與“綠窗貧家女”(《議婚》)的對比,等等;而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懷五百字》),更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由此可以看出吳偉業(yè)詩法盛唐和元白之一斑。

吳偉業(yè)簡介

唐代·吳偉業(yè)的簡介

吳偉業(yè)

吳偉業(yè)(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蘇昆山,祖父始遷江蘇太倉,漢族,江蘇太倉人,崇禎進(jìn)士。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chuàng)者。長于七言歌行,初學(xué)“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后人稱之為“梅村體”。

...〔 ? 吳偉業(yè)的詩(200篇)

猜你喜歡

送通上人謁賈寺丞

金朝李龏

進(jìn)乏梯媒退又難,近因多難怕長安。相知莫話詩心苦,乞取新詩合掌看。

泛清波摘遍 詠沼內(nèi)紅魚

清代陳維崧

吳娘水閣,幾曲金塘,時聽紅魚跳波響。翳然花竹,日高舟尾浮菰蔣。

妝臺上。傷春天氣,中酒心情,斜溜明矑還細(xì)相。照水釵傾,投餌鬟偏,幾遍惆悵。

春懷 其一

宋代韓淲

蝴蝶為莊周,黃粱熟邯鄲。蘧然一夢覺,茫茫天壤間。

相推明日月,來往成暑寒。山林與鐘鼎,胸中了不干。

種桑

宋代陸游

孔明百畝桑,景略十具牛,豈無子孫念,飽暖自可休。

種桑吾廬西,微徑出南陌,三月葉暗園,四月葚可摘。

句 其二

宋代胡叔豹

先生只此在山中,莫道云深不知處。

冬夜檢書得舊詩稿選錄之

劉因之

清夜人無寐,寒檐月漸西。凍凝鐙焰小,冷壓柝聲低。

撰栗煨余火,翻書檢舊題。數(shù)篇鈔未了,鄰舍已雞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