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白居易的詩 > 魏王堤

魏王堤

[唐代]:白居易

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

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魏王堤譯文及注釋

譯文

花兒在寒冷中還沒有開放,鳥兒也沒力氣的叫著,我騎馬隨意而行游玩到了太陽西落。

哪里還不是春天,一個姹紫千紅的繁華春日,就要來臨了,魏王堤的柳絲垂的很長。

注釋

魏王堤(dī):洛水流入洛陽城,溢而成池。貞觀中以賜魏王李泰。池有堤以隔洛水,名魏王堤。

慵(yōng):懶,沒氣力。

信馬;騎馬隨意而行。

柳條無力:形容柳絲下垂很長。

魏王堤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元和四年(809年)春,此時詩人在洛陽任太子賓客分司。作者在魏王堤春游時,見到洛陽城郊的冬末景色后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張黔,呂靜平著.白居易詩賞讀:線裝書局,2007.4:174

魏王堤鑒賞

  詩的起始兩句:寫冬去春來,但仍春寒料峭,那種百花爭艷、鶯聲燕語的春日繁華景象還遠未出現(xiàn)。看不到一點可以駐足觀賞的春天景象,詩人也只好在長堤上信馬閑行,頗為無奈地消磨時光。但春天

  《魏王堤》詩意圖不可能沒有一點蹤影,細心而敏感的詩人突然發(fā)現(xiàn)了春已到來的跡象,那就是長堤兩旁的弱柳,已嫩枝輕拂,給人間帶來了一絲春意。

  從全篇詩意來看,這首小詩可以說是一首尋春、覓春詩;在春天來臨之前,詩人已動春思,來到魏王堤覓春、尋春。這時雖仍然寒鎖大地,不見花影,未聞鳥聲,但從已變得柔嫩的柳枝上,看到了春的蹤影。詩中用“懶發(fā)”、“慵蹄”來形容花、鳥,以“無力”描寫柳條,都給人一種嬌不勝寒的感覺,但春既已萌動,畢竟是鎖不住的,“何處未春先有思?”“先有思”,就是說,春天已在不易察覺中邁出了她的腳步,一個姹紫千紅的繁華春日,就要來臨了。憑著詩人的敏感,在本無春景可寫的記游中,卻染上了令人鼓舞的春意。“詩以奇趣為宗”(東坡語,見《苕溪漁隱叢話》引),實際也未必盡然。白居易詩慣以平淡語寫日常平淡事,但憑著詩人的情懷和敏感,寫得別有意趣,令人喜讀,這首小詩正是一例。

白居易簡介

唐代·白居易的簡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 白居易的詩(2585篇)

猜你喜歡

汴渠掛帆

宋代劉攽

翩翩河中舟,一一西上水。彼船力有馀,我船力無幾。

力薄日一舍,力壯日百里。遲速詎幾何,推分故爾耳。

次韻堯明如皋道中五首 其五

宋代呂本中

侯喜學(xué)詩新有聲,坐中忽遇老彌明。故知麥飯與藜藿,不識虞卿醒酒鯖。

冬至

宋代馬廷鸞

山寒律琯又飛灰,萬壑松風(fēng)冬起雷。

風(fēng)景不殊云黯淡,雪霜初霽日徘徊。

浣溪沙

近代呂碧城

已信潮音是梵音,滄浪淘洗去來今。百年身世此沉吟。

揭地蠻煙誰扣馬,稽天狂海待填禽。樓船高處怕登臨。

鈔掠

元代吳當

鈔掠民何賴,孤窮痛不禁。江山慘寒色,鴻雁有哀音。

白發(fā)三年病,青霄萬里心。路迷塵冉冉,腸斷暮骎骎。

同兄子幼春家園秋日 其二

林朝崧

墻東灶北甘隱淪,拉許排巢俱放誕。道德遙師苦縣聃,呻吟時學(xué)鄭人緩。

塵鞿已脫幸身閒,年矢每催悲日短。燒煉倘無鴻寶術(shù),服食愿求麋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