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顧貞觀的詩 > 畫堂春·湔裙獨(dú)上小漁磯

畫堂春·湔裙獨(dú)上小漁磯

[清代]:顧貞觀

湔裙獨(dú)上小漁磯,襪羅微濺春泥。一篙生綠畫橋低,昨夜前溪。

回首楝花風(fēng)急,催歸暮雨霏霏。撲天香絮擁凄迷,南北東西。

畫堂春·湔裙獨(dú)上小漁磯鑒賞

  這闋小詞,可以說是一幅情景交融的暮春歸舟圖,只是其中漾著的意緒,卻分外勾人。

  詞的主體,是船上的人。但船上卻只以“一篙”隱過,而通闋詞則皆莫不是舟中之“人”眼中之所見,以及身心之所感。

  春天已快過去了;楝花風(fēng)吹得這急?!伴L(fēng)”,標(biāo)明時(shí)間已是春末了。因?yàn)閺摹靶『彼闫?,至第二年的“谷雨”,其中凡八個(gè)節(jié)氣,一百二十日,每五日為一候,每候應(yīng)以一種屆時(shí)要開之花,故稱為二十四番花信風(fēng)。其間梅花最先,楝花最后。楝花過后,便已入夏了。此時(shí),他坐在小船上,是在回家去的路上;但人卻似乎并不愿意;是以還不時(shí)要回過頭去看看。但霏霏細(xì)雨,夾著漫天楊花,使南北東西,蒙蒙一片。這分明是一個(gè)不宜上路的天氣,恰如他此時(shí)凄迷的心境。如此一來,這“回首”二字就有了著落,也難怪他于“歸”不是喜而要著以“催”字了。這催人之風(fēng)雨,顯得極其無情。

  分明是“歸”,為什么又有這么多的不愿和留戀,詩人沒有寫,甚至連這心情也只于那“回首”的眼光和“凄迷”的意緒中流露。

  這下闋在詞的章法上放在最后,在內(nèi)容上卻是詞的主體,是最先的存在。然而卻在詞面上顛倒了次序:將首先出場的卻故意隱去,而將之置于下闋補(bǔ)出。

  這也難怪,因?yàn)橹黧w先自存在,若無感受,自然也就不顯主體了。是以詞一開頭,便是那一個(gè)入眼的小小的漁磯上浣衣的女子。“襪羅濺春泥”,固然是系心者未免看得仔細(xì),卻也透出了無意中的關(guān)愛和憐惜。不知是他想到了他家的她,還是以想到了為之“回首”之處的她。

  他還來不及分辨,他乘坐的小舟已沖到了石橋前。所以說是“石橋”的,這是因?yàn)榘鍢蚴怯貌恢爱嫛钡?,能在橋上作浮雕之花紋的,自然是石板架起的拱橋了。昨夜下了一場大雨,溪水漲了,所以石橋也顯得“低”了,水急橋低,他得趕緊趴下,于是便打斷了他對(duì)于那浣衣女子的判斷。這一下,人是過橋了,卻為讀者留下了這一幅謎似的勾人掛念的畫。柳絮夾著細(xì)雨的迷蒙的溪水上,那溪邊的磯頭,有浣衣的女子;溪水上正有一只小船,從石橋穿了過去。在這凄迷的空間,也許只有搗衣間斷的杵聲和著流水的涓涓聲,似鬧而實(shí)靜。倒是于這無聲的迷蒙之巨大的空間,它所給予人的是一種推不開的悵惘。更妙在它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只用以構(gòu)成這一幅淡淡的水粉畫,讓讀者好一個(gè)思念。

顧貞觀簡介

唐代·顧貞觀的簡介

顧貞觀

顧貞觀(1637-1714)清代文學(xué)家。原名華文,字遠(yuǎn)平、華峰,亦作華封,號(hào)梁汾,江蘇無錫人。明末東林黨人顧憲成四世孫??滴跷迥昱e人,擢秘書院典籍。曾館納蘭相國家,與相國子納蘭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讀書終老。貞觀工詩文,詞名尤著,著有《彈指詞》、《積書巖集》等。顧貞觀與陳維嵩、朱彝尊并稱明末清初“詞家三絕”,同時(shí)又與納蘭性德、曹貞吉共享“京華三絕”之譽(yù)。

...〔 ? 顧貞觀的詩(183篇)

猜你喜歡

次韻游石湖五首 其一

釋妙聲

闔閭城西佳氣深,青天翡翠斲千岑。臺(tái)荒不見麋鹿跡,日落空聞樵牧音。

吳王宮殿絕壁下,隋朝城郭清湖陰。登高吊古意不盡,惟有沙鷗知我心。

送徐樹人師內(nèi)渡

林占梅

甫許春風(fēng)坐,誰知遽別離。識(shí)韓空有愿,御李悵無期。

豸服威名著,鳣堂教化施。受恩嗟未報(bào),有淚灑臨歧。

九日省中諸公邀游兩高遇雨不遂小酌靈隱

明代王世貞

秋山鐃吹擁登臺(tái),龍藏含云郁未開。天際兩高風(fēng)雨色,客中重九弟兄杯。

茱萸插罷偏成感,竹葉飛時(shí)不待催。昏黑上方那可到,諸君虛有大夫才。

晚至圣恩寺宿四宜堂

清代張岡

暮隨白云至,山月尚未出。言尋石門幽,谷口煙蘿密。

欣逢采樵人,招我入禪室。曇花空外香,石溜巖下急。

題王昭君

宋代姚勉

謝卻君恩入寒塵,宮花從此不能春。

丹青恨毛延壽,婁敬先為作俑人。

謁張曲江祠

清代朱彝尊

峻坂盤神樹,陰崖鑿鬼工。芳?jí)m羽扇冷,春燕玉堂空。

不睹關(guān)門險(xiǎn),誰開造化功。經(jīng)過遺像肅,千載嶺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