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李白的詩 > 別儲邕之剡中

別儲邕之剡中

[唐代]:李白

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xiāng)。

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

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

離別  

別儲邕之剡中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向你打探問去剡中的道路,你舉手示意遙指東南方的越地。

乘船由揚(yáng)州而南下,長長的流水一直通向會稽。

溪水清澈,掩映著叢叢綠竹,水明凈如鏡,映著荷花的倒影,傳出陣陣清香。

與君辭別前往天姥,抖盡石塵我將高臥于秋日的霜露之中。

注釋

儲邕:詩人的朋友。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一帶,當(dāng)?shù)赜胸呦?,山清水秀?/p>

借問:請問,打聽。

越鄉(xiāng):今浙江紹興周圍。春秋時越國統(tǒng)治中心。

廣陵:今江蘇揚(yáng)州。

會稽:今浙江紹興。

鏡:指水面。一則陽光照射,水面閃閃發(fā)光,二則水面清澈見底,所以比喻為鏡子。

天姥:即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傳說有仙人在山上唱歌,此山被道教尊為仙山。

參考資料:

1、紀(jì)準(zhǔn) .李白詩賞讀 .北京市 :線裝書局 ,2007年 :75-76頁 .

2、詹福瑞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市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553頁 .

別儲邕之剡中創(chuàng)作背景

  相傳,李白在唐開元12年出蜀遠(yuǎn)游,兩年后便從廣陵到剡中,在開元14年寫了《別儲邕之剡中》。后來,他又第二次和第三次入剡中而游。李白漫游各地,也總以剡中風(fēng)光作比,上畫的是李白游剡溪時的美麗情景。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尚永亮 .李白詩歌鑒賞 .上海市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 :167-168頁 .

別儲邕之剡中鑒賞

  詩的前二句,交待詩人的去向。但作者避免平鋪直敘,用“借問”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經(jīng)的路線;下面用一“指”字,回應(yīng)上文;同時,一“問”一“指”兩個舉動,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將要分手時的情狀,增強(qiáng)形象感。

  “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兩句進(jìn)一步補(bǔ)充離別和要去的地點(diǎn),并借“舟”、“水"二字點(diǎn)明詩人乃由水路進(jìn)發(fā),從而自然引出下面兩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于岸邊,卻說“溪下綠’’,顯見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卻說“鏡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這里,前句巧妙地襯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靜。水靜而且清,伴以飄香的荷花,泛綠的翠竹,活畫出了江南水鄉(xiāng)所獨(dú)具的特色。

  “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辭君"正面點(diǎn)出別離,與詩題關(guān)合;“天姥”乃越東靈秀之山,號稱奇絕。從“剡中“,到“越鄉(xiāng)",到“會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區(qū)的不同名稱被詩人連續(xù)使用,表面看來,似有重復(fù)繁雜之弊,但實(shí)際上,不僅每一名稱的出現(xiàn)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義,而且還從側(cè)面襯托出了詩人初入越東前那種向往、盼望的急切心情。在詩人想來,到了天姥山以后,仰臥于巨石之上,受著潔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暢。

  這首別離詩別辟蹊徑,新人耳目。詩中只以“辭君"見出別離,其余筆墨都用來鋪敘詩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后一句,更將想象中事如實(shí)寫來,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熱愛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 ? 李白的詩(963篇)

猜你喜歡

題王晉卿所藏鄭虔著色山水圖

宋代曾肇

曾訪江南鳥爪仙,誤隨塵網(wǎng)落人間。紅泉碧澗春風(fēng)里,尚記麻源谷口山。

念奴嬌 茉莉

于玉班

檐櫳午寂,正陰陰窺見,后堂芳樹。綠遍長叢花事杳,忽見瓊葩豐度。

艷雪肌膚,蕊珠標(biāo)格,消盡人間暑。還憂風(fēng)日,曲屏羅幕遮護(hù)。

江上晚興有懷金海住先生

清代吳詢

落日秋江清,潮寒散空碧。江水去悠悠,此夕孤舟客。

遙遙湖上山,粼粼沙中石。余霞斂復(fù)晴,昏煙淡將夕。

喜雪 其三

宋代朱翌

嘉瑞真成一旦逢,寄箋天下托鵬風(fēng)。分無侑坐歌眉綠,但有挑蔬凍指紅。

畫史莫傳飛舞勢,詩人俱盡琢磨工。此間不見乾坤妙,妙在竹扉山崦中。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宋代邵雍

人言垂釣辯浮沉,辯著浮沉用意深。

吾恥不為知害性,等閑輕動望魚心。

張工部至薄寒山下有書無由馳報輤車之至倍切悲懷

唐代權(quán)德輿

書來遠(yuǎn)自薄寒山,繚繞洮河出古關(guān)。
今日難裁秣陵報,薤歌寥落柳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