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

[唐代]:王之渙

送別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風中一株株楊柳樹,沿著御河兩岸呈現(xiàn)出一片綠色。

最近攀折起來不是那么方便,應該是因為離別人兒太多。

注釋

東門:即長安青門,唐朝時出京城多東行者,多用于送別。有的版本作東風。

青青:指楊柳的顏色。

御河:指京城護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別的習俗。

苦:辛苦,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別離:離別,分別。

送別創(chuàng)作背景

  長安城外,王之渙與友人即將離別,當時正值楊柳生長的春季,于是王之渙有感而發(fā),于是寫下了這首《送別》。

參考資料:

1、聶恩彥. 語文教學通訊 期刊.山西省臨汾市:山西師范大學,1978-01-31 :80

送別鑒賞

  詩的前兩句寫景,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皷|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jīng)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深春?!皸盍笔撬蛣e的代名詞,于是一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御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huán)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且首句是遠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在遠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長街的身影得以體現(xiàn),襯托出舍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

  詩的后兩句抒情,通過側(cè)面描寫別人送別而攀折楊柳,反映送別的人多。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至于詩人自己折了楊柳沒有卻只字未提,更襯托出了詩人的送別的深情。后兩句看似平淡,仔細咀嚼,意味深長,詩人折或者不折楊柳,內(nèi)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首送別小詩,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別的深情。縱觀全詩,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之渙簡介

唐代·王之渙的簡介

王之渙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 ? 王之渙的詩(7篇)

猜你喜歡

籍桂堂

何偁

清溪一百曲,洗我心無塵。

日影上汀渚,桂香襲衣巾。

贈筆生王伯純

元代謝應芳

時方用武我業(yè)儒,王生賣筆來吾廬。生承世業(yè)霅溪上,制筆特與常人殊。

宣城阻兵十三載,猶喜山中老?在。拔來秋穎帶微霜,縛得铦錐含五彩。

游石橋遇隱者

宋代趙鼎臣

巨石引飛梁,奔泉瀉纖縞。行攀石上藤,坐聽林間鳥。

茲游既物外,此地即天表。曠然脫塵囂,率爾慕輕矯。

犍為王氏書樓

宋代蘇軾

樹林幽翠滿山谷,樓觀突兀起江濱。

云是昔人藏書處,磊落萬卷今生塵。

次韻何廉昉太守感懷述事十六首

清代曾國藩

猴鶴沙蟲道并消,誰分糞壤與芳椒?昨來皖水三河變,堪痛阿房一炬焦。

勾踐池邊醪易醉,田橫墓上酒難澆。

喜雪 其三

宋代朱翌

嘉瑞真成一旦逢,寄箋天下托鵬風。分無侑坐歌眉綠,但有挑蔬凍指紅。

畫史莫傳飛舞勢,詩人俱盡琢磨工。此間不見乾坤妙,妙在竹扉山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