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道潛的詩 > 江上秋夜

江上秋夜

[宋代]:道潛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

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云淺處明。

江上秋夜譯文及注釋

譯文

寫蒼江陰雨綿綿,時至傍晚仍未見晴,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片,颯颯有聲。

站在江樓上,風吹到半夜才停,烏云漸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朧月色。

注釋

井梧:井邊的梧桐。

風吹斷:風停了。斷,止。

江上秋夜創(chuàng)作背景

  宋人寫景,往往不滿足于總體印象的概括或靜態(tài)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細地表現(xiàn)出時間推移過程中的自然景物的變化。這首七絕就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產(chǎn)物。

參考資料:

1、繆鉞等撰寫 .宋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 :496-497

江上秋夜鑒賞

  這首七絕通過描寫蒼江從傍晚到夜半、天氣由陰雨轉(zhuǎn)晴的變化過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鬧漸入靜謐的氣氛,構(gòu)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詩四句四景,分別選擇最適宜的角度表現(xiàn)了陰雨、風起、風停及將晴時分的景色,雖一句一轉(zhuǎn),卻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首句寫陰雨籠罩中的蒼江到晚來還沒見晴,“暗”字氣象渾涵,下得精當,不但用濃墨繪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蒼茫的江景,而且使?jié)庵氐挠暌夂蜐u漸來臨的暗夜自然連成一氣,一句寫盡了白晝到傍晚的天色。這句是從大處落墨,第二句則是從細處著意。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子,颯颯有聲,是風吹所致,此時倘若還是“梧桐更兼細雨”,便應(yīng)是“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葉翻卷的動靜辨別風聲,可見此時風還不大,始發(fā)于樹間,因此這細微的聲息暗示了風一起雨將停的變化,又是秋聲始動的征兆。第三句寫半夜里風聲才停時的情景,“吹”與“斷”說明風曾刮得很緊,從樓頭判別風聲,就不同于從桐葉上辨別風聲了,必定要有相當?shù)娘L力和呼呼的聲響才能聽出是“吹”還是“斷”。所以這一句中的“斷”字放在句斷之處,與上一句井梧翻葉相應(yīng),雖只是寫風的一起一止,卻概括了風聲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過程。這正是歐陽修所寫“初淅瀝而蕭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秋聲賦》)的秋聲。這兩句全從江樓上的人的聽覺落筆,真切地寫出了秋聲來時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氣氛。這個“斷”字還承上啟下,帶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寫:風停之后,烏云漸漸散開,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層的淺淡之處透出了光明。作者準確地抓住了浮云將散而未散的這一瞬間,表現(xiàn)出月亮將要鉆出云層的動態(tài),烘托出半夜風雨之后天色初晴時那種特有的清新和寧靜的氣氛?!懊鳌弊衷谑拙洹鞍怠弊值挠骋r下,成為全詩最耀眼的亮色,在結(jié)尾處預示出一片雨過天晴的明朗境界。

  這首詩純以寫景的真切細致取勝,但如果沒有作者對秋意的敏銳感受,便不容易準確地捕捉住每個特定時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沒有精巧的構(gòu)思和煉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絕句中如此層次分明地展現(xiàn)出景色隨天色陰晴而轉(zhuǎn)換的過程,并形成渾成的意境。

道潛簡介

唐代·道潛的簡介

道潛(1043—1106)北宋詩僧。本姓何,字參寥,賜號妙總大師。於潛(今屬浙江臨安)浮村人。自幼出家。與蘇軾諸人交好,軾謫居黃州時,他曾專程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禪院。因?qū)懺娬Z涉譏刺,被勒令還俗。后得昭雪,復削發(fā)為僧。著有《參寥子集》。

...〔 ? 道潛的詩(5篇)

猜你喜歡

新開嶺行

明代楊慎

廢丘關(guān)前榛莽積,新開嶺上煙嵐辟。新途古道太多岐,瞑色荒煙帶征客。

岸下寒江流水碧,崖畔霜林楓葉赤。日暮畏行豺虎陌,松燈苣火投孤驛。

甘露寺多景樓

劉璟

南連吳會北維揚,俯瞰江流萬里長。甘露舊從天上落,慶云時傍日邊翔。

鶯啼淑景園花媚,龍蟄清秋海氣涼。前代英雄籌策處,至今人事幾興亡。

香奩八詠 其一 金盆沐發(fā)

錢摳

一片香云濕不飛,翠光浮動影娥池。盈盈蟬翅含風冷,剪剪鴉翎帶雨垂。

泉沫亂跳珠錯落,指尖微露玉參差。妝成倦把闌干倚,滑墮金釵不自知。

李郎中元任過別湖上

明代孫一元

苦竹泠泠沙雨青,秋風別我釣魚汀。好持使節(jié)朝天子,莫道江湖有客星。

北固云回山歷歷,洪河龍斗浪冥冥。眼中經(jīng)濟須公等,殿上夔龍有典刑。

句 其一

宋代洪朋

好在龍沙黃,俄入鸞江碧。

山家五首 其三

宋代陸游

長生固非道,得道自長生。書不傳關(guān)尹,言誰契廣成。

羅浮觀日出,句曲聽松聲。聞?wù)f長安好,何妨醉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