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李益的詩 > 邊思

邊思

[唐代]:李益

腰垂錦帶佩吳鉤,走馬曾防玉塞秋。

莫笑關西將家子,只將詩思入涼州。

邊塞 

邊思鑒賞

  首句寫自己的裝束。腰垂錦帶,顯示出衣飾的華美和身份的尊貴,與第三句“關西將家子”相應;佩吳鉤(一種吳地出產的彎刀),表現(xiàn)出意態(tài)的勇武英俊。杜詩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之句,可見佩帶吳鉤在當時是一種顯示少年英武風姿的時髦裝束。寥寥兩筆,就將一位華貴英武的“關西將家子”的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了。

  第二句“走馬曾防玉塞秋”,進一步交代自己的戰(zhàn)斗經歷。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馬肥的季節(jié),常進擾邊境,需要預加防衛(wèi),稱為“防秋”。玉塞,指玉門關。這句是說自己曾經參加過防秋玉塞、馳驅沙場的戰(zhàn)斗行動。和上句以“錦帶”、“吳鉤”顯示全體一樣,這里是舉玉塞防秋以概括豐富的戰(zhàn)斗經歷。

  不過,詩意的重點并不在圖形寫貌,自敘經歷,而是抒寫感慨。這正是三、四兩句所要表達的內容。關西,指函谷關以西。古代有“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說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肅武威,亦即涼州)人,所以自稱“關西將家子”。表面上看,這兩句詩語調輕松灑脫,似乎帶有一種風流自賞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層,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詩人的理想抱負和其他作品來體味,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瀟灑輕松的語調中正含有無可奈何的苦澀和深沉的感慨。

  寫慷慨悲涼的詩歌,決非李益這們“關西將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說:“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莫遣只輪歸???,仍留一箭定天山?!毕蟀喑热四菢?,立功邊塞,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當立功獻捷的宏愿化為蒼涼悲慨的詩思,回到自己熟悉的涼州城時,作者心中翻動著的恐怕只能是壯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說:“莫笑”二字當中還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將”二字便純然是壯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為一首自題小像贈友人的小詩,三、四兩句所要表達的,正是一種“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式的感情。

  這當然不意味著李益不欣賞自己的邊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將詩思入涼州”的詩句中多少含有自賞的意味。但那自賞之中分明蘊含著無可奈何的苦澀。瀟灑輕松與悲慨苦澀的矛盾統(tǒng)一,正是這首詩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它耐人尋味的重要原因。

李益簡介

唐代·李益的簡介

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qū)),后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

...〔 ? 李益的詩(183篇)

猜你喜歡

澤居

宋代陸游

澤居僅足不求余,曠快真同縱壑魚。

平日酷憎蠅附驥,暮年肯作鶴乘車?齒搖但煮岷山芋,眼澀惟觀胄監(jiān)書。

酒泉子 春夜

清代吳綺

花影夭邪,晴月照人今夜。羅窗半展淚痕斜,有些些。

巫山欲夢楚云遮,繡被香寒宮麝。隔墻聞響七香車,是誰耶。

戲答李伯襄 其二

明代伍瑞隆

暖風微雨晝迷冥,深院無人處處鶯。未必詔華從此擲,不須愁怨卻悲鳴。

命妓不至

唐代劉兼

琴中難挑孰憐才,獨對良宵酒數(shù)杯。蘇子黑貂將已盡,
宋弘青鳥又空回。月穿凈牖霜成隙,風卷殘花錦作堆。
欹枕夢魂何處去,醉和春色入天臺。

養(yǎng)兒行

明代李東陽

朝廷養(yǎng)公公養(yǎng)兒,兒為心腹股肱誰?當時意氣各相許,兒

不負公公負主。

贈陳毓瑞詩四首 其一

謝冶盦

道義論交雜苦辛,多君高唱到陽春。風塵澒洞今何世,歲月消磨志不伸。

出岫閒云歸緩緩,在山泉水味津津。一枝縱擅才人筆,未肯淩波賦感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