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雍陶的詩 > 題情盡橋

題情盡橋

[唐代]:雍陶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題情盡橋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世間最難了斷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盡橋呢?

就改名為折柳橋吧,該是離恨就像柳葉一條條地?cái)[蕩在心頭啊!”

注釋

從來:向來。

盡:完。

何:什么。

折柳:折柳送別,是古代習(xí)俗,取“柳”諧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離恨:離愁別恨。

題情盡橋創(chuàng)作背景

  854年,雍陶出任簡州刺史。簡州城外,有一座情盡橋,是人們送迎客人的地方。在一個春天,雍陶送客來到情盡橋不解其名,詢問后他結(jié)合自己送別的感受和歷來折柳送別的風(fēng)俗,建議改為折柳橋。并寫了這首詩送給朋友,抒發(fā)了對朋友離別的留戀不舍之情。

參考資料:

1、張學(xué)文.離夢別魂 歷代送別詩詞大觀.北京:長征出版社,2007年:第180頁

題情盡橋鑒賞

  這詩即興而作,直抒胸臆,筆酣墨暢,一氣流注。第一句“從來只有情難盡”,即從感情的高峰上瀉落。詩人以一種無可置疑的斷然口氣立論,道出了萬事有盡情難盡的真諦?!皬膩怼倍炙撇唤?jīng)意寫出,含蘊(yùn)卻極為豐富,古往今來由友情、愛情織成的種種悲歡離合的故事,無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為情盡橋”,順著首句的勢頭推出。難盡之情猶如洪流淹過橋頭,順勢將“情盡橋”三字沖刷而去,詩人的這個疑問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觀點(diǎn),真切地表達(dá)了前一句“情難盡”所蘊(yùn)含的感情,首尾相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緊密,更顯嚴(yán)謹(jǐn),情思綿綿,更顯深長。

  前兩句是“破”,后兩句是“立”。前兩句過后,詩勢略一頓挫,好像見到站在橋頭的詩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為折柳”的詩句來。折柳贈別,是古代習(xí)俗。詩人認(rèn)為改名為折柳橋,最切合人們在此橋送別時的情景了。接著,詩又從“折柳”二字上蕩開,生出全詩中最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藝術(shù)光彩的末句——“任他離恨一條條”?!半x恨”本不可見,詩人卻化虛為實(shí),以有形之柳條寫無形之情愫,將無形之情愫量化成為一條條,使人想見一個又一個河梁送別的纏綿悱測的場面,心中的離別情殤油然而發(fā),感情真摯動人。

  詩的發(fā)脈處在“情難盡”三字。由于“情難盡”,所以要改掉“情盡橋”的名稱,改為深情的“折柳橋”也是由于“情難盡”,所以寧愿他別情傷懷、離恨條條,也勝于以“情盡”名橋之使人不快。“情難盡”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故給全文一氣呵成的和諧的美感。

雍陶簡介

唐代·雍陶的簡介

雍陶(約789~873以前),字國鈞,成都人。工于詞賦。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 ? 雍陶的詩(125篇)

猜你喜歡

送鐘伯震赴江陵

明代謝肅

方城山高江漢長,江陵?日居荊王。累葉豪華不可當(dāng),五千馀里開封疆。

南馮蒼梧帶沅湘,北?陘塞連鄒陽。巫巴靖謐淮浙寧,師旅財(cái)賦雄且強(qiáng)。

寄懷龍皋葉大夫

明代霍與瑕

樓船出京口,晨潮來東海。望望懷中人,滄洲隔煙靄。

春風(fēng)吹短簫,棹歌聲遠(yuǎn)遙。棹歌自西上,思心隨落潮。

故承議李 其二

南北朝鄒浩

甫畢榮親愿,歸休不計(jì)年。心冥塵竟遠(yuǎn),善積子皆賢。

萬事殘初夢,千齡掩逝川。登門獨(dú)無路,追感倍悽然。

永州

姚佳

零陵人物望中仙,石室兵書物外天。一路花光紅不息,九嶷山色郁相連。

瀟湘夜雨憐斑竹,巴蜀春風(fēng)響杜鵑。翌日紫霞鋪碧水,浯溪行盡綠楊煙。

上立齋先生十首以有官居鼎鼐無宅起樓臺為韻 其五

宋代戴炳

君子如真金,真金剛不改。小人如浮云,瞬目多變態(tài)。

隨世良獨(dú)難,殉道乃無悔。近日崔菊坡,堅(jiān)臥辭鼎鼐。

古詩十四首 其二

元代張昱

漢詩十九首,不復(fù)辨名氏。蘇李及枚乘,伯仲之間耳。

當(dāng)時尚詞賦,六義誰作意?雖非大雅言,頗有風(fēng)人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