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鑒賞
原文
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
復(fù)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
蒸煙俯石瀨,咫尺凌丹崖。
圓方麗奇色,圭璧無纖瑕。
呼兒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滌慮發(fā)真照,還源蕩昏邪。
猶同甘露飯,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霞。
賞析
柳宗元于公元805年(永貞元年)冬貶至永州,至則無處可居,只得寄寓在永州龍興寺,得以與僧人重巽相識結(jié)交。重巽贈以新茶,柳宗元作詩回贈,應(yīng)當(dāng)是第二年春以后的事情。觀此詩,柳宗元心情已較平靜,又新茶當(dāng)采于春天,王國安先生《柳宗元詩箋釋》認為此詩作于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春,可從。
茶葉的品質(zhì)好壞,直接與茶樹的種類、采摘的時間、當(dāng)?shù)氐臍夂虻榷喾N因素相關(guān)。茶樹喜好陰涼濕潤,劉禹錫《試茶歌》云:“陽崖陰嶺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可知古人認為竹下茶最佳。重巽所贈茶葉,正是所謂竹間茶。
這首詩開頭兩句是說,這茶樹生長在密密的斑竹林中,為清瑩的雨露所滋潤,“湘竹”二字既給茶葉賦予了美麗動人的神話色彩,又照應(yīng)到詩題“竹間”二字。富有經(jīng)驗的采茶者都知道,采茶時間最好是每年初春谷雨前后的新芽之時,若在清晨日出前帶露采摘其品質(zhì)更高。詩中第三四句說重巽親自“晨朝掇芽”,表現(xiàn)出重巽深懂茶道,正合采茶之法。采茶的時間是否適當(dāng),對茶葉品質(zhì)的好壞,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所以詩中用一個“復(fù)”字。這個“復(fù)”字,乍讀之下,很難理解和譯出,其實是把奇特的竹間茶樹和正確的采摘時間兩方面聯(lián)系起來。第三四句詩,既說明了茶葉品質(zhì)美好的另一個原因,又與詩題中“自采新茶”四字相照應(yīng)。茶葉又以高山云霧茶為佳,詩中第五六句詩所說的“蒸煙”和“丹崖”,正是指明了云霧和高山這兩點,表明了茶葉品質(zhì)上乘。第七句是說盛裝茶葉的器具其形狀之美,色澤之奇之特,間接襯托出了這茶葉的名貴與稀罕。第八句則是用典故比喻,直接評述茶葉品質(zhì)的純美無瑕。
詩歌的第二部分是驚贊茶葉香氣的奇妙。首先是香氣持久悠長。第十句,“馀馥”是說香氣不是一飄而盡,而是久留不散。“延”指香氣漸漸彌漫開來,“幽遐”則指香氣傳到了很深很遠的地方。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喝了好茶,可以提神、祛穢,詩中的第十一句和第十二句,就是圍繞這兩方面來說的?!笆幓琛?,即清除心神上的昏沉困倦,可以提神?!笆幮啊?,就是除穢。“滌慮”,就是洗去心中的煩躁,去掉昏惑和邪氣,保持心神的安寧和清醒。這樣,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這是一般人從生理角度來理解的。然而柳宗元則從心理角度加以發(fā)揮,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來評價好茶的妙用。“滌慮發(fā)真照”,是說茶香凈化了人的思想道德,顯露出人的毫無污染的真情本相?!斑€源蕩昏邪”,是說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識中的昏濁邪惡,使人回復(fù)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純潔的境界??梢姡娙嗽诖擞玫搅穗p關(guān)象征手法,這么立意構(gòu)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詩意。正因為這茶香不僅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還能有益于人的精神的健康,使人脫俗,所以才是最為神妙的珍異的上品。也正因為這茶葉具有這樣的神奇功效,所以下面柳宗元連用佛教道教中的兩種神奇的故事來加以比較。佛祖如來的甘露飯,香氣熏染了毗耶城和大千世界,其實是說佛法廣大,教化感人,使人皈依正道。道家仙客所飲流霞仙酒,使人數(shù)月不饑,其實是丹藥神力,使人清心寡欲,不貪不癡,修成仙體。它們同為食物,都具有神奇功效,所以柳宗元用它們來與茶葉相比。不過,柳宗元自己更為信佛,而且齋飯、茶葉易得,流霞難求,所以詩中要說香茶“猶同”甘露飯,而“貴”于流霞。
對這珍貴的名茶,柳宗元自然十分贊賞和珍視,但是既為其物,更為其人,因為這是柳宗元在貶謫永州時的第一位友人所贈,且為親手所采,關(guān)愛殷切,情意殷深,使困窘中的柳宗元倍感精神上的慰藉和友情的可貴。贊美茶葉,其實更是贊美友人的情誼。所以柳宗元要用“金鼎”烹茶,要以自作新詩回贈,更要從精神人品的高度來立意構(gòu)思,這既為共勉,也為自勵。人品的高度來立意構(gòu)思,這既為共勉,也為自勵。
柳宗元簡介
唐代·柳宗元的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xùn)|(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xué)家、儒學(xué)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jīng)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xùn)|集》。因為他是河?xùn)|人,人稱柳河?xùn)|,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lǐng)導(dǎo)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