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成語詞典蚌鷸爭衡蚌鷸爭衡的意思
bàngzhēnghéng

蚌鷸爭衡



蚌鷸爭衡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都不相讓。漁翁來后把兩個都捉住。比喻雙方爭執(zhí)兩敗俱傷,便宜第三者。

出處蔡寅《變鴉樓三十年詩征序》:“蚌鷸爭衡,魚龍曼衍,離奇變幻之局,孰有甚于近三十年者。”

例子我們都明白蚌鷸爭衡誰都是受害者


基礎信息

拼音bàng yù zhēng héng

注音ㄅㄤˋ ㄩˋ ㄓㄥ ㄏㄥˊ

繁體蜯鷸爭衡

感情蚌鷸爭衡是中性詞。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兩者相爭。

近義詞蚌鷸相持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蚌鷸爭衡的意思解釋、蚌鷸爭衡是什么意思由查信息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解釋
音信杳無 沒有一點消息。
是非口舌 因說話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力所能及 及:達到。自己的力量能達到。
齊頭并進 幾支隊伍并行前進。也指幾個事情同時展開。
褒善貶惡 對好人好事加以贊揚;對壞人壞事加以斥責。指分清善惡,提出公正的評價。
存而不議 存:保留;議:討論。指把問題保留下來,暫不討論。
玩世不恭 舊指因對現(xiàn)實不滿而采取的一種不嚴肅不認真的生活態(tài)度。玩世:用消極、游戲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不恭:不嚴肅。
斗唇合舌 猶言耍嘴皮子,賣弄口才。
鴻鵠將至 鴻鵠:天鵝。指學習不專心?,F(xiàn)表示將有所得。
大樹將軍 原指東漢馮異。后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將領。
撈一把 用不正當手段取得一些利益。
唯物主義 認為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哲學觀點。
語不驚人 語:言語,也指文句。語句平淡,沒有令人震驚的地方。
作亂犯上 犯:冒犯。違抗尊長或朝廷,為悖逆或叛亂的行為。
主明臣直 主:君主。君主圣明,臣下也就正直。
嘰嘰喳喳 語音雜亂。
定國安邦 邦:國家。治理和保衛(wèi)國家,使國家安定穩(wěn)固。
珠還合浦 合浦:漢代郡名,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比喻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
立地書櫥 比喻人讀書多,學識文博。
信口開河 隨口亂說一氣。指說話沒有根據(jù);不可靠。信口:隨口;開河:指說話時嘴唇張合。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九州:指全中國。月亮普照全中國,而人間苦樂不同,少數(shù)人過著吃喝玩樂奢侈豪華的生活,好多人卻過著饑寒交迫的苦日子。
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山陰道:在會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風景優(yōu)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勝看。后用下句比喻來往的人多,應接不過來。
有志竟成 竟:終于。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華不再揚 已開過的花,在一年里不會再開。比喻時間過去了不再回來。
餓殍遍野 殍:人餓死后的尸體。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形容老百姓因災禍饑饉大批餓死的悲慘景象。
轟轟烈烈 轟轟:像聲詞;形容巨大聲響;烈烈:火焰盛燃的樣子。形容聲勢浩大;氣勢雄偉。
面授機宜 面:當面;授:教;傳授;機宜:適應時機的對策、辦法。當面教給應采取的機密的對策或措施。
惹是生非 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爭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