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馬的成語

有關(guān)馬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馬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解釋 出處
一馬平川能縱馬奔馳的廣闊平坦的地面。宋 蘇軾《東坡詩 卷二十三 游徑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金戈鐵馬金戈:金屬制的戈;鐵馬:披有鐵甲的馬。揮動金戈;騎著鐵馬。比喻戰(zhàn)爭及戎馬生涯。也形容軍隊或?qū)⑹康耐湫圩恕?/td>《新五代史 李襲吉傳》:“金戈鐵馬,蹂踐于明時?!?/td>
服牛乘馬役使牛馬駕車。《周易 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yuǎn),以利天下?!?/td>
條條大路通羅馬比喻采用許多不同的方法辦事,都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艾煊《大江風(fēng)雷》第五部:“小司書不等何為說完,就打斷了她的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老馬識途識:認(rèn)得;途:路。老馬能認(rèn)識走過的道路。比喻年紀(jì)大的人;富有經(jīng)驗。先秦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朔爬像R而隨之。遂得道?!?/td>
放牛歸馬把作戰(zhàn)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zhàn)爭結(jié)束,不再用兵。《尚書 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td>
犬馬戀主喻臣下眷懷君上。三國·魏·曹植《上責(zé)躬應(yīng)詔詩表》:“踴躍之懷,瞻望反側(cè),不勝犬馬戀主之情。”南朝·宋·鮑照《從臨海王上荊初發(fā)新渚》詩:“狐涂懷窟志,犬馬戀主情?!?/td>
快馬加鞭對本來跑得很快的馬再打幾鞭。比喻快上加快。明 徐姬《殺狗記 看書苦諫》:“何不快馬加鞭,逕趕至蒼山,救取伯伯?!?/td>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路途遙遠(yuǎn)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愿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td>
裾馬襟牛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亦作“襟裾馬牛”。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td>
走馬觀花騎在跑著的馬上看花。比喻匆忙、粗略地觀察了解。走:跑。唐 孟郊《登科后》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td>
秣馬厲兵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zhǔn)備戰(zhàn)斗。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六年》:“搜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
兵荒馬亂兵、馬:指戰(zhàn)爭;荒:荒亂。指社會秩序極端不安定。形容戰(zhàn)時社會動蕩不安;混亂的情景。明 李唐賓《梧桐葉》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qū)被擄?!?/td>
懸崖勒馬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勒:收住韁繩。元 鄭德輝《智勇定齊》:“呀,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才收騎?!?/td>
萬馬奔騰像無數(shù)匹馬奔跑跳躍。形容群眾性的活動聲勢浩大或場面熱烈。奔騰:跳躍著奔跑。宋 劉一止《水村一首示友人》:“秋光有盡意無盡,萬馬奔騰山作陣。”
歸馬放牛把作戰(zhàn)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zhàn)爭結(jié)束,不再用兵。《尚書 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td>
舞刀躍馬揮舞刀槍,縱躍戰(zhàn)馬。比喻奮勇作戰(zhàn)。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三卷:“岳勝怒曰:‘好賊奴,敢如此大言!’舞刀躍馬,直取天佑?!?/td>
馬牛其風(fēng)謂馬、牛奔逸。《書·費誓》:“馬牛其風(fēng),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笨追f達(dá)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Z逵云:‘風(fēng),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fēng)。’然則馬牛風(fēng)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yuǎn)去也。”后用以表示互不相干。《書·費誓》:“馬牛其風(fēng),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dá)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fēng),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fēng)?!粍t馬牛風(fēng)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yuǎn)去也?!?/td>
汗馬功勞汗馬:戰(zhàn)馬奔馳出汗。指將士立下戰(zhàn)功。后指對事業(yè)的辛勤貢獻(xiàn)。韓非《韓非子 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td>
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剮: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8回:“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td>
牛頭不對馬嘴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聲色狗馬聲色:歌舞和女色;狗馬:養(yǎng)狗和騎馬。后來二語連用;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方式。唐 白居易《悲哉行》:“平封還酒債,堆金選蛾眉。聲色狗馬外,其余一無知?!?/td>
馬龍車水馬象游龍,車象流水。形容車馬往來不絕清 捧花生《畫舫余譚》:“馬龍車水,過者如云。”
車水馬龍車絡(luò)繹不絕;有如流水;馬首尾相接;好像游龍。形容沿途車馬很多;成群結(jié)隊;繁華熱鬧的場面。也作“馬龍車水”。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皇后紀(jì)上 明德馬皇后》:“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td>
開足馬力比喻為一個人或一個單位盡最大的努力,拿出全部力量去工作。
天馬行空天馬奔馳神速;像是騰起在空中飛行一樣。比喻詩文氣勢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實。天馬:漢代西域大宛產(chǎn)的好馬;行空:騰空飛馳。明 劉子鐘《<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td>
騎馬找馬比喻東西就在這里;卻還到外去找。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1回:“彼時間騎馬尋馬,只要弄到一筆大大的銀款,賺上百十兩扣頭,就有在里頭了?!?/td>
風(fēng)馬牛風(fēng):放逸,走失。指齊楚兩地相離甚遠(yuǎn),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同“風(fēng)馬牛不相及”。唐 段成式《酉陽雜俎 盜俠》:“唐責(zé)之:‘某與公風(fēng)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實慕君子,何至騶卒不若也。’”
識途老馬認(rèn)識路的老馬。比喻熟悉情況、富有經(jīng)驗的人。先秦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聲色犬馬聲:歌舞;色:女色;犬:養(yǎng)狗;馬:騎馬。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方式。宋 蘇轍《龍川別志》上卷:“不然,血氣方剛,若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yōu)楹檬?。同“塞翁失馬,安知非?!薄?/td>《病玉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話也罷,到了日后,才覺得俺不是說笑話哩?!?/td>
馬耳春風(fēng)見“馬耳東風(fēng)”。金·元好問《谷圣燈》詩:“紛紛世議何足道,盡付馬耳春風(fēng)前?!?/td>
士飽馬騰軍糧充足,士氣旺盛。唐 韓愈《平淮西碑》:“士飽而歌,馬騰于槽。”
馬前潑水比喻夫妻離異,無法挽回。錢鐘書《圍城》:“雖然‘馬前潑水’,居然‘破鏡重圓’?!?/td>
呼牛呼馬呼:稱呼。稱我牛也好,稱我馬也好。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贊也好,決不計較。莊周《莊子 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td>
驢唇不對馬嘴比喻說話寫文章;前言不搭后語;兩不相合。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9卷:“驢唇馬嘴夸我解問,十轉(zhuǎn)五繞你從朝?!?/td>
招兵買馬招收士兵;購買戰(zhàn)馬。形容組織擴(kuò)充力量。明 湯顯祖《牡丹亭 虜諜》:“限他三年內(nèi)招兵買馬,騷擾淮陽地方,相機(jī)而行,以開征進(jìn)之路?!?/td>
指鹿作馬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為馬”。《三國志 魏志 鮑勛傳》:“大軍還洛陽,曜有罪,勛奏絀遣。而曜密表勛私解邕事。昭曰:‘勛指鹿作馬,收付廷尉?!?/td>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td>
馬勃牛溲馬勃:馬屁菌;牛溲:車前草。借指不值錢的東西。清 褚人獲《堅瓠十集 遺臭文詞》:“馬勃牛溲君受用,何須開口出而哇?!?/td>
駑馬十駕原意是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dá)。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xué)習(xí),也能追上資質(zhì)高的人。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xué)》:“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yōu)楹檬?。同“塞翁失馬”。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牛溲馬勃牛溲:牛屎;一說指車前草。馬勃:一種生長在濕地及腐木上的菌類植物;俗稱牛尿和馬屁菌。借指不值錢的下賤而有用的東西。唐 韓愈《進(jìn)學(xué)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yī)師之良也。”
馬首是瞻首:頭;是:指示代詞;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原指作戰(zhàn)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后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四年》:“茍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td>
牛馬生活比喻飽受壓迫剝削的非人生活。鄒韜奮《經(jīng)歷·高三分院》:“我所做的只是捐了一天的薪水所得,救濟(jì)在日本紗廠里過牛馬生活,罷工后饑寒交迫的中國同胞?!?/td>
指鹿為馬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西漢 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jì)》:“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td>
單槍匹馬①作戰(zhàn)時單身上陣;冒險直進(jìn)。②比喻做事單獨行動;沒有人幫助。也作“匹馬單槍”、“單兵獨馬”、“單人匹馬”。唐 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人仰馬翻人和馬被打得翻倒在地。形容被打得慘敗。也比喻亂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趙家一門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盡,人仰馬翻。”
走馬上任官員到職上任。指開始擔(dān)任某項職務(wù)。五代 孫光憲《北夢瑣言》:“車駕必謀幸蜀,先以稱公走馬赴任?!?/td>
風(fēng)馬牛不相及風(fēng):放逸;走失;及:到達(dá);碰頭。指兩地相隔很遠(yuǎn);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nèi)。另種說法:獸類雌雄相誘叫“風(fēng)”;馬和牛不同類;不致相誘。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td>
木牛流馬木制的牛馬形體、可行走的運輸器具。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非驢非馬不是驢;也不是馬。形容走了樣;什么也不像;不倫不類。東漢 班固《漢書 西域傳下 渠犁》:“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td>
馬革裹尸革:皮;皮革;裹:包。用馬皮將尸體包起來。形容英雄戰(zhàn)死殺場的決心和無畏氣概。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男兒要當(dāng)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瘦童羸馬羸:瘦弱。體弱的兒童,瘦弱的馬匹。比喻力量單薄。《南齊書·伍喬傳》:“詩詞寒苦,每有瘦童羸馬之嘆?!?/td>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三國志·魏書·高貴鄉(xiāng)公傳》斐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td>
車攻馬同攻:堅固精致;同:齊聚。戰(zhàn)車堅固,戰(zhàn)馬整齊。形容軍容極盛。《詩經(jīng)·小雅·車攻》:“我車既攻,我馬既同。”
大馬金刀①形容豪爽,氣派大。②形容說話直率鋒利,不留情面。《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姑娘大馬金刀的坐在上面,反眉一皺,說:‘你怎么這么俗???起來!’”
害群之馬危害馬群的壞馬。比喻危害集體的人。宋 劉安世《盡言集 應(yīng)詔言集》:“恣其毀譽;如害群之馬,豈宜輕議哉!”
拍馬屁向人諂媚奉承。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十回:“還有朋友哚拍馬屁鬼討好,連忙搭俚買好仔家生送得去鋪房間。”
散馬休牛《書 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fù)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fù)服”。后稱不興戰(zhàn)事為“散馬休?!?。《書·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fù)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f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