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置可否的成語故事


不置可否

拼音bù zhì kě fǒu

基本解釋置:擱;放;可:行;否:不行。不說對;也不說不對。指不明確表態(tài)。也作“不加可否?!?/p>

出處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無所可否?!?/p>


暫未找到成語不置可否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置可否)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歷史出處
焦頭爛額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令論功而清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
二百五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用智鋪謀 明·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韓元帥率領軍卒,驅(qū)將校用智鋪謀。”
普天同慶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皇子誕育,普天同慶,臣無勛焉,百猥頒厚賚?!?/td>
德容言功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隊長,你就決定吧。”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戰(zhàn)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翊笸跷髅娼槐鄱际虑兀我援愑谂:蠛??”
舉賢任能 《禮記 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td>
叫化子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第四回:“管他有衣服沒衣服,比要飯的叫化子總強點,就算那間廚房旁邊的小房子,也怪暖和的,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空口無憑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7回:“空口無憑的話,門生也不敢朝著老師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