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寧日的成語故事


國無寧日

拼音guó wú níng rì

基本解釋寧:安寧。國家沒有太平的時候。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宋大國也,起傾國兵,盛氣而來……吾國無寧日矣?!?/p>


暫未找到成語國無寧日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國無寧日)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歷史出處
半途而廢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焦頭爛額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令論功而清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
是非口舌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若是為田地上壞了手足親情,到不如窮漢赤光光沒得承受,反為干凈,省了許多是非口舌?!?/td>
防患于未然 《周易 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樂府詩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將功補過 《晉書 王敦傳》:“當令任不過分,役其所長,以功補過,要之將來?!?/td>
疙里疙瘩 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五回:“滋著一臉的泥,破僧衣,短袖缺領,腰系絲絳,疙里疙瘩,光著兩只腳,拖一雙破草鞋?!?/td>
人心歸向 《晉書·熊遠傳》:“人心所歸,惟道與義?!?/td>
來蹤去跡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
可想而知 宋 王楙《野客叢書 漢唐俸祿》:“而郊以吟詩廢務,上官差官以攝其職,分其半祿,酸寒之狀,可想而知。”
極重不反 清·陳確《答張考夫書》:“今《大學》之為圣經,已成極重不反之勢?!?/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