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之桑榆的成語故事


收之桑榆

拼音shōu zhī sāng yú

基本解釋《后漢書 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謂初雖有失,而終得補償。后以“收之桑榆”謂事猶未晚,尚可補救。

出處《后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收之桑榆的典故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派大將馮異與鄧禹去圍剿赤眉農(nóng)民起義軍,鄧禹與義軍交戰(zhàn)后不幸損兵折將,馮異命令部隊加強防御,收攏潰散的散兵,同時派軍裝成赤眉軍打入其內(nèi)部,結(jié)果大獲全勝。朝廷下文書表彰他們的戰(zhàn)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收之桑榆)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歷史出處
解鈴還須系鈴人 宋 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聞聲相思 《鬼谷子·內(nèi)揵》:“君臣上下之事,有遠(yuǎn)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jìn)前不御,遙聞聲而相思?!?/td>
支支吾吾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怎么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自己人 錢鐘書《圍城》:“自己人之間,什么臭架子、壞脾氣都行;笑容愈親密,禮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
存而不議 唐·獨孤及《仙掌銘并序》:“后代揭厲于玄蹤者,聆其風(fēng)而駭之,或謂詼詭不經(jīng),存而不議?!?/td>
將功補過 《晉書 王敦傳》:“當(dāng)令任不過分,役其所長,以功補過,要之將來?!?/td>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xué)人向什么處立?”
肝膽過人
可想而知 宋 王楙《野客叢書 漢唐俸祿》:“而郊以吟詩廢務(wù),上官差官以攝其職,分其半祿,酸寒之狀,可想而知?!?/td>
營私舞弊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南洋兵船雖然不少,叵奈管帶……營私舞弊,那里還有公事在他心上?!?/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