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窠臼的成語故事


不落窠臼

拼音bù luò kē jiù

基本解釋窠臼:舊框框;老套子;現(xiàn)成格式。比喻有獨創(chuàng)風格;不落俗套。也作“不落俗套”。

出處明 胡應麟《詩藪》:“初學必從此入門,庶不落小家窠臼?!?/p>


不落窠臼的典故

中秋夜,賈府在大觀園中設團圓宴,眾人散去后,林黛玉獨自憑欄傷心流淚,史湘云來安慰她。兩人轉換話題,改對月吟詩聯(lián)句,她們就大觀園的建筑名稱由來而發(fā)感慨,其中“凸碧山莊”與“凹晶溪館”的取名不落窠臼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落窠臼)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歷史出處
綠林豪客 唐 李涉《井欄砂宿遇夜客》詩:“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td>
燈蛾撲火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7回:“這賊配軍卻不是作死,倒來戲弄老娘!正是燈蛾撲火,惹焰燒身?!?/td>
因材施教 《論語 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yǎng)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心有余而力不足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td>
反復無常 宋 陳亮《與范東叔龍圖書》:“時事反復無常,天運所至,亦看人事對付如何?!?/td>
鐵郭金城 清·馮桂芬《公啟曾協(xié)揆》:“大軍一至,朽珠枯木亦助聲威;大軍不至,則鐵郭金城將淪灰燼。”
同病相憐 漢 趙曄《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td>
首身分離 《戰(zhàn)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
野心勃勃 清 陳天華《獅子吼》:“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國盡歸他的字下?!?/td>
犀牛望月 《關尹子 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