矜情作態(tài)的成語故事


矜情作態(tài)

拼音jīn qíng zuò tài

基本解釋作態(tài):故意作出一種姿態(tài)。故意做作。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第九卷:“此子矜情作態(tài),局面太小?!?/p>


暫未找到成語矜情作態(tài)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矜情作態(tài))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歷史出處
傾家蕩產(chǎn)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董和傳》:“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chǎn)?!?/td>
知無不言,言無不聽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時(shí)素臣正在得君,真?zhèn)€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旬月之內(nèi),把在京在外貪官污吏參劾殆盡。”
長(zhǎng)夜之飲 《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shí)喜隱,好為淫樂長(zhǎng)夜之飲?!?/td>
有約在先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老夫人,這事本已有約在先,況兼孩兒又執(zhí)意定要嫁她,也是他的緣分了?!?/td>
大惑不解 莊周《莊子 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胸有成竹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td>
鳳毛麟角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文》:“康對(duì)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鳳毛麟角。”
拋磚引玉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時(shí)有一僧便出,禮拜,師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gè)墜子。’”
暴取豪奪 宋 蘇軾《策斷上》:“國用不足,則加賦于民,加賦而不已,則凡暴取豪奪之法,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td>
偃旗息鼓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