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的成語故事
![完璧歸趙](/d/file/titlepic/chengyu5008.png)
拼音wán bì guī zhào
基本解釋讓完好無損的璧回歸趙國。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原主。完:完整無損;璧:寶玉;趙:趙國。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于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p>
戰(zhàn)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趙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么這么大方吶?要不答應(yīng)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yīng)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guī)е褪翔怠ヒ娗赝醢?,到那里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壁w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后又交給后宮的美女們?nèi)タ础?/p>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墒菍氂褚呀?jīng)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鼻赝跻宦犛忻?,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后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愿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F(xiàn)在寶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么能不算數(shù)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 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F(xiàn)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yīng)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p> 秦王說:“好!就這么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于秦王會把他怎么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后來秦王發(fā)覺這件事,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想發(fā)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怕打不贏。最后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 直到今天,人們談起這段故事來,還對藺相如的英勇行為翹大拇指哩。
完璧歸趙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完璧歸趙)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吉星高照 | 陳殘云《熱帶驚濤錄》:“那是他在香港當學徒時刺上的,帶有‘吉星高照’之意?!?/td> |
零光片羽 | 黃遠庸《記者眼光中之孫中山》:“其所對北京內(nèi)外記者所言,皆不過此三種政策之零光片羽,蓋孫先生之樂觀主義如此?!?/td> |
算無遺策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jīng)略指授,算無遺策?!?/td> |
如法炮制 | 宋 釋曉瑩《羅湖野錄》第四卷:“若克依此書,明藥之體性,又須解如法炮制?!?/td> |
萬無一失 | 漢 枚乘《七發(fā)》:“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td> |
敲詐勒索 | 曲波《林海雪原》:“專門糾察庫侖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為非作歹,敲詐勒索,無惡不作?!?/td> |
正人君子 | 《新唐書 張宿傳》:“宿怨執(zhí)政不與已,乃日肆讒甚,與皇甫镈相附離,多中傷正人君子?!?/td> |
吳下阿蒙 | 晉 虞溥《江表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 |
三三兩兩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清商曲辭四 嬌女詩》:“行不獨自去,三三兩兩俱?!?/td> |
平心而論 | 元 劉壎《隱居通議 文章六》:“而佳者反棄去,殆不可曉。平心而論,則惟《天地長留集》所取為當?!?/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