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遏惡揚(yáng)善 | 遏:阻止;揚(yáng):宣揚(yáng)。禁絕壞事,宣揚(yáng)提倡好事。 | 《周易 大有》:“君子以遏惡揚(yáng)善,順天休命?!?/td> |
鬼怕惡人 | 比喻兇惡的人懼怕更兇惡者。 | 舊題宋·蘇軾《艾子雜說》:“王曰‘前人已不住矣,又安敢禍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惡人也?!?/td> |
褒善貶惡 | 對好人好事加以贊揚(yáng);對壞人壞事加以斥責(zé)。指分清善惡,提出公正的評價。 | 宋 邵博《聞見后錄》第21卷:“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頭褒善貶惡,使善人貴、惡人賤,善人生、惡人死,須是由我始得。” |
惡衣惡食 | 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欺善怕惡 | 欺侮善良者,懼怕兇惡者。 | 明 楊柔勝《玉環(huán)記 韋皋別妻》:“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無端多兇惡,我每反被相辱沒,欺善怕惡,欺善怕惡。” |
十惡不赦 | 十惡:舊刑律中規(guī)定的十種重罪。指罪惡極大;不可饒恕。 | 元 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這藥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td> |
惡醉強(qiáng)酒 | 強(qiáng):硬要。怕醉卻又猛喝酒。比喻明知故犯。 | 《孟子·離婁上》:“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qiáng)酒?!?/td> |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 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jìn)深淵。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tài)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jìn)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善善惡惡 | 稱贊善事,憎惡壞事。形容人區(qū)別善惡,愛憎分明。 | 先秦 荀況《荀子 強(qiáng)國》:“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惡惡之應(yīng)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td> |
改惡向善 | 指不再做惡,重新做好人。 | 明·無名氏《齊天大圣》第四折:“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題妄想貪嗔,從今改惡向善,朝上帝禮拜三清?!?/td> |
除惡務(wù)本 | 鏟除惡勢力,必須杜絕根本。 | 《書·泰誓下》:“樹德務(wù)滋,除惡務(wù)本?!辈躺蚣瘋鳎骸叭簞t務(wù)絕根本?!?/td> |
無惡不作 | 惡:壞事。沒有哪樣壞事不干的。指干盡了壞事。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3回:“程大姐自到周龍皋家,倚嬌作勢,折毒孩子,打罵丫頭,無惡不作?!?/td> |
懲惡勸善 | 懲:責(zé)罰;勸:勉勵。懲罰壞人,獎勵好人。 |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懲惡而勸善。非圣人誰能修之?” |
惡作劇 | 捉弄人的使人難堪的行動。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嬰寧》:“觀其孜孜憨笑,似全無心肝者,而墻下惡作劇,其黠孰甚焉!” |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壞事卻傳播得極快。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問紹宗:‘如何是西來意?’紹宗曰:‘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
作惡多端 | 惡:犯罪的事;極壞的行為;端:項目;方面。形容做的壞事極多。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2回:“想當(dāng)初作惡多端,這三四日齋戒,那里就積得過來?!?/td> |
惡有惡報 | 做壞事的人會得到不好的報應(yīng)。指因辦壞事而自食其果。 | 南朝·梁·蕭衍《新酒肉文》:“行十惡者,受于惡報;行十善者,受于善報?!?/td> |
采善貶惡 | 采:選擇;貶;貶斥。采取善良的行為,貶斥惡劣的行徑。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 |
好善惡惡 | 見“好善嫉惡”。 | 《說岳全傳》第七三回:“好善惡惡,人人如此。” |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td> |
彰善癉惡 | 彰:表明、顯揚(yáng);癉:憎恨。表揚(yáng)好的,斥責(zé)惡的。 | 《尚書 畢命》:“旌別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癉惡,樹之風(fēng)聲?!?/td> |
播惡遺臭 | 播:傳播。傳播惡事,遺留臭聞。 | 宋·陸九淵《與黃循中書》:“其在高位者,適足以播惡遺臭,貽君子監(jiān)戒而已?!?/td> |
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 比喻憤怒到極點(diǎn)就會膽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diǎn)。 | 《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后,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td> |
惡直丑正 | 嫉害正直的人。 | 漢·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遷徐州刺吏,百司震肅,饕餮風(fēng)靡,惡直丑正?!?/td>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謂行善和作惡到頭來都有報應(yīng)。 | 《纓絡(luò)經(jīng) 有行無行品》:“又問目連:‘何者是行報耶?’目連白佛言:‘隨其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td> |
惡跡昭著 | 昭著:顯著,明顯。惡劣的事跡十分明顯,人所共見。形容罪行嚴(yán)重。 | |
畏影惡跡 | 比喻為人愚蠢,不明事理。 |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td> |
勸善懲惡 | 勸:勉勵;懲:責(zé)罰。懲罰壞人,獎勵好人。 | 《左傳·成公四十年》:“《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圣人誰能修之?!?/td> |
從惡是崩 | 學(xué)壞象高山崩塌一樣迅速。比喻學(xué)壞很容易。 | 《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是崩?!?/td> |
惡不去善 | 不因?yàn)閰拹耗橙硕穸ㄋ膬?yōu)點(diǎn)。 |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jīng)也。” |
棄惡從善 | 丟棄邪惡行為去做好事。 |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愿意和韓勁合作,使吳迪棄惡從善?!?/td> |
惡意中傷 | 出自惡毒用心去攻擊誹謗誣陷傷害別人。中傷:說壞話攻擊陷害別人。 | 宋 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td>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勿:不要;為:做。不要以為是微小的壞事就可以做,不要以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 | 《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
惡貫滿盈 | 惡:罪惡;貫:穿錢的繩子;每一千枚為一貫;盈:滿。罪惡多得像穿錢一樣;已經(jīng)穿滿了一貫還沒完。形容罪大惡極已經(jīng)到該受懲罰的時候了。 | 《尚書 泰誓》上:“商罪貫盈,天命誅之?!?/td> |
好逸惡勞 | 好:喜愛;逸:安閑;惡:討厭;憎恨。貪圖安逸;厭惡勞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郭玉傳》:“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jǐn),二難也;骨節(jié)不強(qiáng),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
疾惡好善 | 憎恨丑惡,喜好善美。形容事非界線清楚。 | 《新唐書·王珪傳》:“至激濁揚(yáng)清,疾惡好善,臣于數(shù)子有一日之長?!?/td> |
進(jìn)善懲惡 | 見“進(jìn)善懲奸”。 | 唐·白居易《除武元衡門下侍郎平章事制》:“弼違救失,不以尤悔為慮;進(jìn)善懲惡,不以親讎自嫌?!?/td> |
惡籍盈指 | 猶惡貫滿盈。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龍飛相公》:“此非所能效力,惟善可以已之。然君惡籍盈指,非大善不可復(fù)挽?!焙污笞ⅲ骸皭杭?,猶言惡事紀(jì)載已滿,不勝指也。” |
抑惡揚(yáng)善 | 抑:遏制。壓制壞人壞事,宣揚(yáng)好人好事。 | 漢·劉向《新序》:“推賢舉能,抑惡揚(yáng)善,有大略者不問起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td> |
同惡相濟(jì) | 同惡:共同作惡的人;濟(jì):助。壞人互相勾結(jié),共同作惡。 | 漢 潘勗《冊魏公九錫文》:“馬超、成宜,同惡相濟(jì)?!?/td> |
惡惡從短 | 比喻對人所做的壞事,不十分苛責(zé)。 | 《公羊傳·昭公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長,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td> |
好諛惡直 | 諛:奉承,諂媚;惡:厭惡。喜歡阿諛逢迎,厭惡直言勸諫。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8回:“日事淫樂,好諛惡直,政事不修,群臣解體?!?/td> |
除邪懲惡 | 懲:處罰。清除邪氣,懲辦壞人。 | 魯迅《編校后記》:“他愛看俠士小說,固此發(fā)了游俠狂,硬要到各處去除邪懲惡,碰了種種釘子?!?/td> |
嫉惡好善 | 嫉:憎恨;好:喜歡。憎恨壞人壞事,鼓勵好人好事。 | 《舊唐書·王珪傳》:“至如激濁揚(yáng)清,嫉惡好善,臣于數(shù)子,亦有一日之長?!?/td> |
棄惡從德 | 棄;拋開。拋棄丑惡信從道德。 | 唐·韓愈《劉統(tǒng)軍碑》:“棄惡從德,乃與蔡通涂其榛棘?!?/td> |
狂風(fēng)惡浪 | 惡浪:兇猛的浪頭。比喻形勢或處境非常險惡、危急。也比喻敵人險惡的破壞活動。 | 姜樹茂《漁島怒潮》第一章:“對敵斗爭,好比在海上遇到狂風(fēng)惡浪,你怕它,不行?!?/td> |
惡虎不食子 | 即使兇惡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傷害親近者。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杭州龍華寺靈照真覺禪師》:“山僧失口曰:‘惡習(xí)虎不食子。’” |
惡積禍盈 | 罪惡成堆,禍害滿貫。形容罪大惡極。 |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北虜僭盜中原,多歷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 |
賞善罰惡 | 謂賞賜善人善事,懲罰惡人惡事。 | 漢·貢禹《贖罪》:“賞善罰惡,不阿親戚?!?/td> |
惡語中傷 | 中傷:攻擊和諂害別人。用惡毒的話污蔑、陷害人。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洪州法昌倚遇禪師》:“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 |
居心險惡 | 居心:存心;險:陰險;惡:惡毒。心地陰險惡毒。 | |
剪惡除奸 | 剪、除:掃除。掃除惡人與奸人。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0回:“似你我行俠尚義,理應(yīng)濟(jì)困扶危,剪惡除奸?!?/td> |
惡稔禍盈 | 稔:成熟;盈:滿,指到了極點(diǎn)。罪惡積蓄成熟,像錢串已滿。形容作惡多端,末日來臨。 | 《周書 武帝紀(jì)》:“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td> |
改惡從善 | 改去壞的、錯誤的;向好的、正確的方向轉(zhuǎn)化。指不做壞事;重新做人。表示壞人或罪犯經(jīng)過教育改造;有了明顯的悔改表現(xiàn)。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明則動,動則變?!睗h 鄭玄注:“動,動人心也;變,改惡為善也?!?/td> |
惡言詈辭 | 中傷辱罵的言辭。 | 宋·王觀國《學(xué)林·冰》:“愈獨(dú)判二年,日與宦者為敵,相伺候罪過,惡言詈辭,狼藉公牒?!?/td> |
好事不出門,惡事?lián)P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壞事卻傳播得極快。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九卷:“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lián)P千里。” |
惡稔貫盈 | 稔:成熟;貫盈:穿滿了繩索,指到了極點(diǎn)。罪惡積蓄成熟,像錢串已滿。形容作惡多端,末日來臨。 | 《梁書 侯景傳》:“而惡稔貫盈,元兇殞斃,弟洋繼逆,續(xù)長亂階。” |
十惡五逆 | 謂種種不可赦免的大罪。 |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惡五逆,這一個家緣兒都被你收拾。” |
疾惡如仇 | 疾:厭惡;憎恨;惡:指壞人壞事。痛恨壞人壞事像痛恨仇敵一樣。 | 漢 孔融《薦禰衡表》:“忠果正直,志懷霜月,見善若驚,疾惡如仇。” |
惡叉白賴 | 耍無賴,無理取鬧。 | 元·馬致遠(yuǎn)《青衫淚》:“更待要秦樓夜金釵客,索甚么惡叉白賴,鬧了洛陽街?!?/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