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絲來線去 | 比喻糾纏連掛。 | 《朱子全書·論語》:“但顏子得圣人說一句,直是傾腸倒肚是了,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 |
來去無蹤 | 蹤:腳印。來時去時都看不見蹤影。形容出沒極為迅速或隱秘。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一回:“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蹤?!?/td> |
陳言務(wù)去 | 陳舊的言辭一定要去掉。指寫作時務(wù)必要去掉陳舊的言辭。 | 唐 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wù)去,戛戛乎其難哉!” |
有去無回 | 只有出去的,沒有回來的。 | 柯崗《逐鹿中原》第11章:“反而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 |
拂袖而去 |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氣。一甩袖子就走了。形容因言語不合很生氣。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2卷:“師云:‘侍者收取?!鞣餍涠ァ!?/td> |
來蹤去跡 | 蹤、跡:腳印。來去的蹤跡;指人、物的來歷或事物的前因后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td> |
春去冬來 | 春天過去,冬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 《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不然,厲兵秣馬,春去冬來,使賊兵疲于奔命,俟其勢衰,收之未晚?!?/td> |
掛冠歸去 | 冠:帽子,這里指官帽。把官帽取下掛起來。比喻辭官回家。 | 《后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工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
去住兩難 | 去也不好,留也不好,左右為難。 |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去住兩情兮誰具陳。” |
來因去果 | 指事情的來龍去脈。 | 謝覺哉《不惑集 領(lǐng)會》:“領(lǐng)會是‘心領(lǐng)神會’,不僅懂得文件的意義,而且懂得文件的來因去果?!?/td> |
好來好去 | 善始善終。 | |
來情去意 | 事情的內(nèi)容和原因。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當(dāng)下戴院長與宋公明說罷了來情去意,戴宗、宋江俱各大喜。” |
絕裾而去 | 絕裾:扯斷衣襟。形容離去的態(tài)度十分堅決。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尤悔》:“溫公初受,劉司空使勸進,母崔氏固駐之,嶠絕裾而去。” |
上樓去梯 | 比喻進行極其秘密的謀劃。也比喻誘人上當(dāng)。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琦乃將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
大江東去 | 長江的水往東奔流而去。后借用為詞牌名。多表示陳跡消逝,歷史向前發(fā)展。 | 宋·蘇軾《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td> |
大事去矣 | 去:失去。形容事情無法挽回了。多指政權(quán)喪失,國家滅亡等大事。 | 漢·荀悅《漢紀(jì)·高祖紀(jì)》:“誠用此計,大事去矣。”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大事去矣,人之云亡?!?/td> |
來鴻去燕 | 比喻行蹤漂泊不定的人。 | 清 黃景仁《稚存從新安歸作此寄之》詩:“來鴻去燕江干路,露宿風(fēng)飛各朝暮?!?/td> |
去害興利 | 去:除掉;興:興辦。去掉有害的興辦有利的。 | 唐·韓愈《國子助教河?xùn)|薛君墓志銘》:“后佐河陽軍,任事去害興利?!?/td> |
去故納新 | 猶言去舊迎新。 |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td> |
無可奈何花落去 | 對春花的凋落感到?jīng)]有辦法。形容留戀春景而又無法挽留的心情。后來泛指懷念已經(jīng)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悵心情。 | 宋 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td> |
死去活來 | 指因極度的疼痛或悲哀;暈過去;又活過來。多形容被打得很慘;或哭得很厲害。 | 《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當(dāng)下眾人將那崔寧與小娘子死去活來拷打一頓?!?/td> |
不知去向 | 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宣王問曰:‘如今紅衣小兒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td> |
來去分明 | 形容手續(xù)清楚或為人在財物方面不含糊。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那時叫世人知我冰清玉潔,來去分明。” |
破壁飛去 | 傳說梁代畫家張僧繇在壁上畫龍,點上眼睛后龍即飛云。比喻人突然有錢有勢或官職地位一下子升得很快。 | 唐·張彥遠(yuǎn)《歷代名畫記》卷七:“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因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td> |
不如歸去 | 杜鵑鳥的叫聲很象“不如歸去”。舊時常用以作思?xì)w或催人歸去之辭。也表示消極求退。 | 宋 梅堯臣《杜鵑》詩:“蜀帝何年魄,千春化杜鵑;不如歸去語,亦自古來傳?!?/td> |
勝殘去殺 | 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便可廢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 《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薄稘h書·李廣傳》:“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于將軍也?!?/td> |
來龍去脈 | 來龍:龍頭之所在。過去看風(fēng)水的人把山脈比作一條龍;認(rèn)為從頭到尾都像血脈似的連貫著;可以看出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比喻事情前后關(guān)聯(lián)的線索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 明 吾丘瑞《運壁記 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td> |
人去樓空 | 人走了;樓空著。表示舊地重游時對親友的懷念。 | 唐 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
翻來覆去 | 翻:翻轉(zhuǎn);覆:轉(zhuǎn)回。躺在床上來回翻轉(zhuǎn)身體。形容睡不著覺;也形容事情多次反復(fù)。 | 宋 朱熹《朱子全書》:“橫說也如此,豎說也如此,翻來覆去,說都如此?!?/td> |
歸去來兮 | 回去吧! | 晉 陶潛《歸去來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td> |
顛來簸去 | 連續(xù)、反覆地顛簸。 | 巴金《發(fā)的故事 星七》:“車子雖然走得慢,但是震動得十分厲害,把站立的客人顛來簸去。” |
顛來倒去 | 翻過來倒過去,來回重復(fù)。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64卷:“圣人做出許多文章制度禮樂,顛來倒去,都只是這一個道理做出來?!?/td> |
戀棧不去 | 棧:養(yǎng)牲畜的棚子或柵欄。戀棧:牲畜留戀自己的圈、棚。形容人貪戀官位,不想離去。 | 《晉書·宣帝紀(jì)》:“駑馬戀棧豆。” |
春去秋來 | 春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 明 劉基《大堤曲》:“春去秋來年復(fù)年,生歌死哭長相守?!?/td> |
拔葵去織 | 比喻做官的不與人民爭利。 | 晉 葛洪《抱樸子 逸民》:“濯裘布被,拔葵去織?!?/td> |
大勢已去 | 大勢:指有利的局勢。有利的形勢已經(jīng)失去;前途沒有希望。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程子說天命之改,莫是大勢已去。” |
一去不復(fù)返 | 復(fù):重復(fù)。返:回來。一去就不再回來了。也形容事物已成過去;不再重現(xiàn)。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td> |
去粗取精 | 除去雜質(zhì),留取精華。 | 毛澤東《實踐論》:“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td> |
揚長而去 | 揚長:大模大樣的樣子。丟下別人;大模大樣地離去。也作“徉長而去”。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說罷,深深一揖,揚長而去?!?/td> |
來蹤去路 | 見“來蹤去跡”。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2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筆,把我的來蹤去路,實打?qū)嵱幸痪湔f一句,給我說這么一篇?!?/td> |
相去幾何 | 去:距離。相差有多少呢?形容差距不大。 | 《老子》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 |
秋去冬來 | 秋天過去,冬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 劉玉民《騷動之秋》第七章:“秋去冬來,新年一過春節(jié)眨眼就到。” |
來迎去送 | 來者迎之,去者送之。 | 五代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銷魂橋》:“長安東灞陵有橋,來迎去送皆至此橋,為離別之地,故人呼之‘銷魂橋’?!?/td> |
去邪歸正 | 指去掉邪惡,歸于正道。 | 《三國志 蜀志 后主傳》:“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迸崴芍⒁吨T葛亮集》載后主劉禪詔曰:“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
說來說去 | ①反復(fù)闡說。②猶言總而言之。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16卷:“說來說去,只是一個道理。” |
去末歸本 | 去:棄;末:非根本的,古時稱工商等業(yè)為末業(yè);本:根本的,古稱農(nóng)業(yè)為本業(yè)。使人民離棄工商業(yè),從事農(nóng)業(yè),以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 《后漢書·章帝本紀(jì)》:“比年陰陽不調(diào),饑饉屢臻。深惟先帝憂人之本,……誠欲元元去末歸本?!?/td> |
相去無幾 | 去:距離;無幾:沒有多少。指二者距離不遠(yuǎn)或差別不大。 | 錢鐘書《圍城》:“斜川的將略跟一般儒將相去無幾,而他的詩即使不是儒將做的,也算得好了。” |
刮骨去毒 | 刮去深入至骨的毒性,徹底醫(yī)治。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三國志·蜀志·關(guān)羽傳》:“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dāng)破肩作創(chuàng),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
翻來復(fù)去 | 翻:翻轉(zhuǎn)。形容做事多次重復(fù)。 | 宋·朱熹《朱子全書性理·理》:“橫說世如此,豎說也如此。翻來復(fù)去說都如此。” |
麾之即去 | 命令他走就離開。形容服從指揮,聽候調(diào)遣。 | 宋 辛棄疾《沁園春 將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詞:“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須來?!?/td> |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糟粕:酒糟,比喻無用的東西。把有用的東西留下,把無用的東西丟掉。 | 馬南邨《不要秘訣的秘訣》:“我們現(xiàn)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主張古代讀書人卻沒有膽量提出?!?/td> |
去蕪存菁 | 蕪:蕪雜。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華。 | |
惡不去善 | 不因為厭惡某人而否定他的優(yōu)點。 |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jīng)也。” |
眉來眼去 | 形容以眉目傳情。多用于男女情愛。也比喻壞人之間勾勾搭搭。 | 宋 辛棄疾《滿江紅 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落日蒼茫,風(fēng)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td> |
眼去眉來 | 形容用眉眼傳情。多指不正當(dāng)?shù)毓创睢?/td> | 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二折:“說與你個聰明的奶奶,送春情是這眼去眉來?!?/td> |
除殘去穢 | 殘:殘暴。穢:污穢,比喻惡勢力。清除社會上的殘暴、腐朽勢力。 | 《后漢書·梁統(tǒng)傳》:“仁者愛人,義者政理,愛人以除殘為務(wù),政理以去亂為心?!? 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忤諸常待?!?/td> |
何去何從 | 去:離開;從:跟隨。往哪里去?跟什么人?多指在重大問題上做出某種抉擇。 | 戰(zhàn)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
去泰去甚 | 泰、甚:過分。適可而止,不可過分。 | 《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薄俄n非子·揚權(quán)》:“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
掛冠求去 | 掛冠:把官帽掛起來。脫下官帽要求離去。比喻辭官歸隱。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唇夤趻鞏|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
去危就安 | 離開危險,達(dá)到平安。 | 《北齊書·文襄帝紀(jì)》:“去危就安,今歸正朔;轉(zhuǎn)禍為福,已脫羅網(wǎng)?!?/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