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血氣方剛 | 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血氣:指精力;方:正;剛:旺盛。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td> |
吸血鬼 | 榨取他人血汗、劫取他人錢財、思想或者其他資源的人。 | |
有血有肉 | 有生命;有活力;形容文藝作品形象生動;內(nèi)容充實。 | 秦牧《藝海拾貝 核心》:“但是總覺得那種思想交鋒并不是有聲有色,有血有肉,語言獨特,激動人心的?!?/td> |
鮮血淋漓 | 淋漓:不停往下滴落的樣子。形容鮮血流淌不止。 | 元 金仁杰《追韓信》第四折:“猿背彎躬,醉眼朦朧,腰項斜稱,呀!他可早鮮血淋漓了戰(zhàn)袍領(lǐng)!”清 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一回:“也有打破頭的,鮮血淋漓,好不慘傷?!?/td> |
茹毛飲血 | 茹:音如;吃。用來描寫原始人不會用火;連毛帶血地生吃禽獸的生活。 | 西漢 戴圣《禮記 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td> |
嘔心滴血 | 嘔:吐。比喻費盡心思和精力。 | 清·秋瑾《精衛(wèi)石·序》:“余愿嘔心滴血以拜求之,祈余二萬萬女同胞無負此國民責(zé)任也?!?/td> |
心血來潮 | 指心里突然或偶然起了一個念頭。來潮:潮水上漲。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4回:“乾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閑坐碧游床,正運元神,忽心血來潮?!?/td> |
殺人不見血 | 殺了人不露一點痕跡。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陰險毒辣。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貓兒,平昔不知壞了多少大臣,乃是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td> |
血光之災(zāi) | 迷信指有被殺的災(zāi)禍,。 | 元 無名氏《盆兒鬼》楔子:“此卦洽談室一百日內(nèi),有血光之災(zāi),只怕躲不過去。” |
枕戈泣血 | 枕著兵器,哭泣見血。形容極度悲憤,矢志殺敵雪恨。 | 唐·房玄齡《晉書·桓溫傳》:“枕戈泣血,志在復(fù)讎。” |
冷血動物 | 體溫隨環(huán)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的動物。比喻缺乏感情、對人對事冷漠的人。 | 錢鐘書《圍城》:“李先生本來像冬蟄的冷血動物,給顧先生當(dāng)眾恭維得春氣入身,蠕蠕欲活?!?/td> |
兵不血刃 | 兵:兵器;刃:刀劍等的鋒利部分。兵器上沒有沾血。指未經(jīng)激烈的流血戰(zhàn)斗就取得了勝利。 | 先秦 荀況《荀子 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義,兵不血刃,遠邇來服?!?/td> |
血脈相通 | 血脈:血統(tǒng)。指有血緣親屬關(guān)系。比喻關(guān)系極為親密。 | 唐·盧氏《逸史·治針道士》:“人血脈相通如江河,針灸在思其要津?!?/td> |
刀刀見血 | 比喻說話厲害。 | 古立高《隆冬》:“口尖舌利,刀刀見血,把人們的火都拱起來了。” |
枕戈飲血 | 枕著武器,咽著血淚。形容極度悲憤,矢志報仇殺敵。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五:“賊氛未殄,主上焦勞,凡為臣子,皆當(dāng)枕戈飲血,共憤同仇?!?/td> |
血流成河 | 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9回:“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
血雨腥風(fēng) | 下著鮮血的雨;刮著腥味的風(fēng)。比喻形勢、時局的險惡。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3回:“腥風(fēng)血雨滿松林,散亂毛發(fā)墜山奄?!?/td> |
嘔心瀝血 | 嘔:吐;瀝:滴。比喻極度勞心苦思。多用于文藝創(chuàng)作或研究。亦指傾吐真情或懷抱真誠。 | 唐 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td> |
血肉相連 | 像血和肉一樣互相聯(lián)系著。比喻關(guān)系非常密切;不可分離。 | 宋 洪邁《夷堅丁志 雷擊王四》:“趨視之,二百錢乃在其脅下皮內(nèi),與血肉相連?!?/td> |
血氣方壯 | 血氣:精力;方:正。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 《新唐書·張嘉貞傳》:“昔馬周起徒步,謁人主,血氣方壯,太宗用之,能盡其才,甫五十而沒?!?/td> |
頭破血流 | 打破了頭;血流出來了。形容受到嚴重打擊或慘遭失敗時的狼狽相。 | 唐 呂道生《定命錄 桓臣范》:“其如果偷兩千而去,至徐州界,其婢與夫相打頭破血流。” |
刀光血影 | 形容血腥的殺戮。 |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一:“武漢三鎮(zhèn),自北伐以來,在刀光血影之下已經(jīng)窒息了整整十年?!?/td> |
伏尸流血 | 伏尸:橫尸在地。指人死亡。形容殺人眾多。 | 東漢·班固《漢書·主父偃傳》:“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td> |
腥風(fēng)血雨 | 風(fēng)里夾著腥味,雨點帶著鮮血。形容瘋狂殺戮的兇險氣氛或環(huán)境。 | 清 陳天華《警世鐘》:“腥風(fēng)血雨難為我,好個江山忍送人。” |
軍不血刃 | 兵器上沒有血。謂未交鋒就取得勝利。 | 三國·蜀·諸葛亮《為后帝伐魏詔》:“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 |
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血 | 比喻代人受過。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0卷:“忽朝一日,發(fā)出句說話來,教‘張公吃酒李公醉’,‘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血’?!?/td> |
一針見血 | 一針刺下去就見到血。常用來比喻說話(或?qū)懳恼拢┖喢鞫笠?;能抓住本質(zhì);切中要害。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郭玉傳》:“一針即瘥?!?/td> |
一腔熱血 | 腔:身體中空的部分。全身的熱血,指生命。 | 明·吾丘瑞《運甓記·問卜決疑》:“胡騎猖狂,中原無主,一腔熱血,無以自效?!?/td> |
剖肝泣血 | 形容非常悲傷。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袁紹傳》:“臣出身為國,破家立事,至乃懷忠獲釁,抱信見疑,晝夜長吟,剖肝泣血?!?/td> |
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摑:用巴掌打。打一棒出現(xiàn)一條血痕,打一掌出現(xiàn)血印。比喻做事有效用,立竿見影。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直是恁地?!?/td> |
披肝瀝血 | 比喻竭盡忠誠。 | 唐·柳宗元《為南承嗣請從軍狀》:“披肝瀝血,昧死上陳。” |
血淚盈襟 | 血淚:悲痛的眼淚;盈:滿。眼淚流濕了衣襟。形容非常悲痛。 | 唐·白居易《虢州刺史崔公墓志銘》:“遂置笏伏陛,極言是非,血淚盈襟,詞竟不屈?!?/td> |
流血成渠 | 渠:水渠。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5回:“四國兵將無不賈勇爭奮,殺得齊兵尸橫原野,流血成渠?!?/td> |
以血償血 | 用仇敵的血來洗雪血仇。指殺敵報仇。 | 魯迅《忽然想到》:“倘有敵人,我們就早該抽刃而起,要求‘以血償血’了?!?/td> |
血債累累 | 殺害的人多;欠下了很多人命債。累累:很多。 | 馮德英《迎春花》第二章:“這狗仗官勢、血債累累的地頭蛇,被暴怒的人們活活地埋進沙坑?!?/td> |
浴血戰(zhàn)斗 | 浴血:渾身是血。形容頑強地拼死戰(zhàn)斗。 | 茅盾《向魯迅學(xué)習(xí)》:“不但鼓舞了當(dāng)時在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浴血戰(zhàn)斗的革命群眾的士氣,也使廣大讀者從書本聯(lián)系到自己國家的現(xiàn)實,堅定了對革命的信仰?!?/td> |
血流成川 | 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1回:“打進番營來,如入無人之境,打得尸如山積,血流成川。” |
打落牙齒和血吞 | 和:混合。比喻吃了虧不讓別人知道或失敗了還要充好漢。 |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為了團結(jié),為了大敵當(dāng)前,顧全抗戰(zhàn),只好‘打落牙齒和血吞’?!?/td> |
碧血丹心 | 碧血:血化為碧玉;后指為正義事業(yè)而流的血;丹心:忠心。形容滿腔熱血;無限忠誠之心。也作“丹心碧血”。 | 先秦 莊周《莊子 外物》:“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td> |
血氣方盛 | 血氣:精力;方:正。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楊終傳》:“黃門郎年幼,血氣方盛,既無長君退讓之風(fēng),而要結(jié)輕狡無行之客?!?/td> |
瀝血披肝 | 見“瀝血叩心”。 | 清·陳瑞生《再生緣》第54回:“實指望盡心竭力,不負天恩,瀝血披肝,勤于王事?!?/td> |
頭破血淋 | 見“頭破血流”。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常打得皮開肉綻,頭破血淋,也再無一點退悔之念,一名怨恨之言?!?/td> |
嚙血沁骨 | 形容極端誠信。 | 清·顧嗣立《元詩選·丁孝子鶴年》:“先是生母馮阻絕東村,病死……嚙血沁骨,棺斂以葬?!?/td> |
含血噴人 | 嘴含鮮血噴到別人身上。比喻捏造事實;誣陷好人。 | 清 李玉《清忠譜 叱勘》:“你不怕刀臨頭頸,還思含血噴人?!?/td> |
血海深仇 | 形容仇恨極大、極深。多指人被殺而引起的仇恨。 | 清 陳天華《獅子吼》:“放著他血海冤仇三百載,鬼混了漢家疆宇十余傳?!?/td> |
椎牛歃血 | 古時聚眾盟誓,殺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誠意。 | 清·戴名世《紀紅苗事》:“或欲有剽掠,則潛結(jié)眾誓于神,椎牛歃血,乃出所獲者,集而瓜分之。” |
摳心挖血 | 猶言摳心挖肚。 | 陳天華《轟天雷》第八回:“你想吾朝自入關(guān)以來,摳心挖血,費了無數(shù)經(jīng)營布置,方將漢人壓服?!?/td> |
嚙血為盟 | 指咬臂出血,發(fā)誓定盟,以示堅決。 | 揆鄭《哀政聞社員》:“楊度初時,倡言排滿,與黃興、劉揆一嚙血為盟,圖為刺客,將赫然革命之健者。” |
血債要用血來還 | 血債:未報的殺人仇恨。欠下殺人害命的深仇,必須以死來償還。 | 曲波《橋隆飆》:“同志們,走!血債要用血來還,欠一分也不成!” |
血淚斑斑 | 血與淚俱在實證物。 | 元·韋居安《梅磵詩話》上卷:“艱難猶有君親念,血淚斑斑滿客衣?!?/td> |
杜鵑啼血 | 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 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td> |
不惜血本 | 為了達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費的代價。 | 王朔《誰比誰傻多少》:“為了不讓顧客恐懼,我們是不惜血本?!?/td> |
頭破流血 | 打破了頭,血流滿面。形容遭受慘敗或嚴重的打擊的樣子。 | 宋·劉彥明《敦煌實錄》:“賊欲破棺,撰叩頭、數(shù)請,頭破流血,賊義而釋之,由是顯名?!?/td> |
叩心泣血 | 形容悲痛之極 | 《宋書 武帝紀上》:“裕等所以叩心泣血,不遑啟處者也?!?/td> |
槊血滿袖 | 謂奮槊進擊,血染征袍。形容英勇戰(zhàn)斗。 | 唐·劉知畿《史通·模擬》:“至王劭《齊志》,述高季式破敵于韓陵,追奔逐北,而云‘夜半方歸,槊血滿袖’?!?/td> |
血肉橫飛 | 形容因遭受戰(zhàn)爭或其他意外災(zāi)禍死傷時;血肉四濺的慘狀。橫飛:亂飛。 | 清 陳天華《獅子吼》第八回:“即有幾個如狼似虎的獄吏,各執(zhí)竹條,縱橫亂打,打得血肉橫飛,足足打了四個小時,方才喪命。 ” |
飲膽嘗血 | 謂刻苦自勵。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苦心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也嘗膽也?!?/td> |
歃血為盟 | 古代參加盟會者;在嘴邊涂上牲口的血;表示誠意。 | 唐 蘇安恒《請則天皇后復(fù)位于皇子》:“歃血為盟,指河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 |
血跡斑斑 | 形容留下的血跡很多。 |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就是把一個封建的中國變?yōu)橐粋€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的血跡斑斑的圖畫?!?/td> |
熱血沸騰 | 形容人情緒高昂;激動不已。 | 茅盾《子夜》九:“她是怎樣地受感動,怎樣地?zé)嵫序v?!?/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