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怨的成語

有關(guān)怨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怨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解釋 出處
自怨自艾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F(xiàn)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td>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用公道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td>
市怨結(jié)禍市:買,換?。坏湥簽?zāi)禍。換取怨恨,結(jié)下禍根。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己之求,此所謂市怨結(jié)禍者也?!?/td>
以直報怨以公道對待有怨恨的人。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怨府禍梯怨府:怨恨集中的處所;禍梯:導(dǎo)致禍害的途徑。指人成天沉浸在怨恨之中,成為致禍的根由。西漢·司馬遷《史記·趙世家》:“毋為怨府,毋為禍梯?!?/td>
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戰(zhàn)國·魯·尸佼《尸子》上卷:“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無擇也,無惡也,唯善之所在?!?/td>
任勞任怨任:擔(dān)當(dāng)、承擔(dān)。做事既能承受勞苦;又能承受埋怨。清 顏光敏《顏氏家藏尺牘》:“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無愧屋漏,而闈中任勞任怨,種種非筆所能盡。”
怨離惜別怨:幽怨。形容離別之際的愁緒和依依惜別的心情。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兩下里怨離惜別,分外恩情,一言難盡?!?/td>
敵惠敵怨猶言報德報怨。《左傳·文公六年》:“夷之蒐,賈季戮臾駢,臾駢之人欲盡殺賈氏以報焉,臾駢曰:‘不可,吾聞前志有之曰:敵惠敵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td>
任怨任勞見“任勞任怨”。漢·桓寬《鹽鐵論·刺權(quán)》:“夫食萬人之力者,蒙其憂,任其怨勞。”《漢書·石顯傳》:“誠不能以一軀稱快萬眾,任天下之怨?!?/td>
市恩嫁怨市:買;市恩:討好;嫁:轉(zhuǎn)嫁。一面討好別人,一面把怨恨轉(zhuǎn)嫁給他人。《宋史·呂大防傳》:“不市恩嫁怨,以邀聲譽(yù),凡八年,始終如一?!?/td>
柳啼花怨形容景象凄涼,心境凄惻。宋 盧祖皋《夜行船 暖入新梢風(fēng)又起》詞:卻說當(dāng)時,柳啼花怨,魂夢為君迢遞。
恩恩怨怨指人的感恩之情與仇怨之情。王朔《我是“狼”》:“當(dāng)你認(rèn)定十年韜晦已足以使人們忘卻你和你下決心干掉的那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你便開始行動了。”
無怨無德既沒有怨恨,也沒有恩德。指彼此間沒有恩怨關(guān)系。《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以怨報德怨:仇恨;報:報答;回報;德:恩惠。指忘恩負(fù)義;反而加害于人。《國語 周語中》:“以怨報德,不仁?!?/td>
怨家債主佛教語,指與我有冤仇的人。唐 孔思義《造像題記》:“業(yè)道受苦及怨家債主,悉愿布施歡喜,速得神生凈土?!?/td>
怨氣滿腹胸中充滿了怨恨的情緒。形容怨憤之氣極大。《后漢書 祭祀志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td>
以德報怨拿恩惠報答仇恨。形容對人寬容;不僅不記仇;反而給以好處。《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td>
斂怨求媚謂因向上獻(xiàn)媚,不顧人民怨恨而征收錢物。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歷元年》:“節(jié)度使非能男耕女織,必取之于人,斂怨求媚,不可長也?!?/td>
恩甚怨生給予太多的恩惠,反而會引起怨恨。《亢倉子·用道》:“恩甚則怨生,愛多則憎至。”
敢怨而不敢言內(nèi)心怨恨但不敢說出來。宋 鄧牧《伯牙琴 吏道》:“吏無避忌,白晝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誅?!?/td>
民怨沸騰人民的怨聲就象開水在翻滾一樣。形容人民對腐敗黑暗的反動統(tǒng)治怨恨到了極點。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bǔ)遺》第十卷:“王荊公行新法,自知民怨沸騰。”
怨聲載道載:充滿;道:道路。怨恨的聲音充塞道路。形容人民群眾普遍的強(qiáng)烈的不滿和怨恨。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李固傳》:“前孝安皇帝內(nèi)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固廣、謝惲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載道。”
蝶怨蛩凄蛩:蟋蟀;凄:悲傷。比喻哀怨凄涼的思念之情。清·孫麟趾《金縷曲·定庵將歸托寄家書賦此送別》詞:“蝶怨蛩凄書不盡,只封將淚點教君寄?!?/td>
猿悲鶴怨猿和鶴凄厲地啼叫。宋 朱熹《送籍溪胡丈赴館供職》詩之二:“猿悲鶴怨因何事?只恐先生袖手歸?!?/td>
人怨神怒形容民憤極大。《晉書 孔愉傳》:“天罰既集,罪人斯殞,王旅未加,自相魚肉。豈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災(zāi)!”
沒齒無怨比喻永無怨言。《論語·憲問》:“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td>
構(gòu)怨連兵構(gòu):結(jié)成;連兵:交戰(zhàn)。指因結(jié)怨導(dǎo)致戰(zhàn)爭。《周書·杜杲傳》:“比為疆場之事,遂為仇敵,構(gòu)怨連兵,略無寧歲?!?/td>
愁紅怨綠見“愁紅慘綠”。宋·范成大《窗前木芙蓉》詩:“更憑青女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td>
無尤無怨尤:怨恨。毫無怨恨。魯迅《而已集·魏晉風(fēng)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他的態(tài)度是隨便飲酒,乞食,高興的時候就談?wù)摵妥魑恼拢瑹o尤無怨?!?/td>
抱怨雪恥報:報復(fù)。雪:洗刷掉。報怨恨,雪恥辱。《戰(zhàn)國策·燕策·樂毅報燕王書》:“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qiáng)國?!?/td>
白華之怨指女子失寵之哀怨。《詩經(jīng) 小雅 白華》:“白華,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為后,故下國化之,以妾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td>
以直抱怨別人對自己有仇怨,自己以大公無私的態(tài)度對待之。
怨聲載路怨恨之聲充滿道路。形容不滿情緒十分普遍。《舊唐書·張廷珪傳》:“州縣征輸,星火逼迫,或謀計靡所,或鬻賣以充,怨聲載路,私氣未洽。”
克伐怨欲①指好勝、驕傲、忌刻、貪婪四種惡德。②指關(guān)于四種惡德的理論。春秋·魯·孔丘《論語·寬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肩勞任怨猶任勞任怨。
三怨成府言與三人結(jié)怨則仇恨集身,難以免禍。
睚眥之怨睚:眼眶;眥:眼角;睚眥:生氣瞪眼。別人瞪眼這樣小的怨恨。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td>
埋天怨地抱怨天,埋怨地。形容對什么都抱怨。元 鄭廷玉《看錢奴》第一折:“每日在吾廟里,埋天怨地?!?/td>
鳥啼花怨形容悲傷怨恨。明·徐復(fù)祚《紅梨記·請成》:“今日呵,只落得鳥啼花怨?!?/td>
天怒人怨上天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作惡多端;激起普遍憤怒。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袁紹傳》:“自是士林憤痛,人怨天怒,一夫奮臂,舉州同聲?!?/td>
德以抱怨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恩德回報仇怨。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劉繇傳》:“知敦以厲薄,德以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忘之猜,保六尺之托,誠深恩重分,美名厚實也。”
怨聲滿道道:道路。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人民群眾普遍強(qiáng)烈不滿和怨恨。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李固傳》:“前孝安皇帝內(nèi)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固廣、謝惲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滿道。”
舊仇宿怨結(jié)了很久的怨仇。
東怒西怨比喻遷怒于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省事》:“厲色揚(yáng)聲,東怒西怨?!?/td>
藏怒宿怨藏、宿:存留。把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懷怨恨,久久難消。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萬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td>
猿啼鶴怨見“猿啼鶴唳”。明·湯顯祖《牡丹亭·御淮》:“聽得猿啼鶴怨,淚濕征袍如汗。”
怨聲盈路怨恨之聲充滿道路。形容不滿情緒十分普遍。《魏書·高肇傳》:“肇既當(dāng)衡軸,每事任己,本無學(xué)識,動違禮度,好改先朝舊制,出情妄作,減削封秩,抑黜勛人。由是怨聲盈路矣?!?/td>
怨天憂人怨:怨恨;天:命運(yùn);憂:責(zé)怪。怨恨天命,責(zé)怪別人。形容遇到不稱心的事情一味歸咎客觀,埋怨別人。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td>
死而無怨怨:怨恨。死了也不怨恨。《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我說出你那破綻,教你死而無怨?!?/td>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三折:“不是我閑淘氣,便死呵死而無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怨氣沖天怨恨之氣沖到天空。形容怨憤情緒極大。明 無名氏《精忠記 應(yīng)真》:“今下方黑氣沖天,我佛慧眼一觀,乃是臨安秦檜屈陷忠臣岳飛父子,幽魂不散,怨氣沖天?!?/td>
杯酒解怨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指飲酒言歡,消解仇怨。《新唐書 張延賞傳》:“吾武夫雖有舊惡,杯酒間可解?!?/td>
怨天尤人怨恨天命;責(zé)怪別人(怨:怨恨;天:這里指命運(yùn);尤:責(zé)怪;歸罪)。形容遇到不稱心的事情一味歸咎客觀;埋怨別人。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td>
曠夫怨女曠夫:大齡而未娶妻室的男子;怨女:大齡而未嫁人的女子。指年齡已大,尚未婚配的男女。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td>
恩怨了了了了:清清楚楚。恩惠與怨恨清清楚楚。指有恩報恩,有怨報怨。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續(xù)黃粱》:“恩怨了了,頗快心意。”
怨天怨地抱怨天又抱怨地。后指埋怨不休。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也是我前世前緣,自作自受,怨天怨地。”
猿驚鶴怨猿猴驚恐,鶴哀怨。形容凄涼悲哀的氣氛。多指因戰(zhàn)亂,人死于戰(zhàn)場而造成的。亦作“猿悲鶴怨”、“鶴怒猿啼”。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詩:“猿驚鶴怨草三尺,楚尾吳頭天一方?!?/td>
恩怨分明恩:恩惠;怨:仇恨。對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某素知云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qiáng)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td>
天怒民怨怒:發(fā)怒;怨:怨恨。上天震怒,人們怨恨。形容為害作惡非常嚴(yán)重,引起普遍的憤怒。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三綱盡絕,五倫有乖,天怒民怨,自古及今,罪惡昭著未有若此之甚者。”
內(nèi)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內(nèi)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jìn)達(dá)之,不望其報?!?/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