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化敵為友 | 將敵對勢力化成友好勢力。 | 李英儒《野火春風(fēng)斗古城》第12章:“我們說這就具備了化敵為友的條件?!?/td> |
錯綜變化 | 錯綜:交錯綜合。形容頭緒紛繁,變化多端。 |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惟能線索在手,則錯綜變化,惟吾所施?!?/td> |
春風(fēng)化雨 | 化雨:適時的雨。像用和暖的春風(fēng)吹拂人;似及時的雨水滋潤大地一樣。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來稱頌師長的教誨。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有如時雨化之者。” |
叫化子 | 乞丐。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第四回:“管他有衣服沒衣服,比要飯的叫化子總強(qiáng)點(diǎn),就算那間廚房旁邊的小房子,也怪暖和的,沒有什么不可以的?!?/td> |
化鴟為鳳 | 比喻能以德化民,變惡為善。鴟,貓頭鷹,古人以為兇鳥。語本《后漢書·循吏傳·仇覽》:“時考城令河內(nèi)王渙,政尚嚴(yán)猛,聞覽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主簿聞陳元之過,不罪而化之,得少鷹鹯之志邪?’覽曰:‘以為鷹鹯不若鸞鳳?!?/td> | 語出《后漢書·循吏傳·仇覽》:“時考城令河內(nèi)王渙,政尚嚴(yán)猛,聞覽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主簿聞陳元之過,不罪而化之,得少鷹鹯之志邪?’覽曰:‘以為鷹鹯不若鸞鳳?!?/td> |
出神入化 | 神:神妙;化:指化境;極高超的境界。超出神妙;進(jìn)入化境。形容技藝達(dá)到非常高超的境界。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聲,他連忙答應(yīng)?!苯鹗@批:“真正出神入化之筆?!?/td> |
有風(fēng)有化 | 謂有教育意義。 | 明·湯顯祖《牡丹亭·閨塾》:“論《六經(jīng)》,《詩經(jīng)》最葩,閨門內(nèi)許多風(fēng)雅……有風(fēng)有化,宜室宜家。” |
變化無方 | 方:方向,引申為準(zhǔn)則。善于變化沒有固定的方向或程式。形容行動不因循守舊,變化多端。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袁紹傳》:“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小,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td> |
隨俗雅化 | 隨著時俗風(fēng)尚恰到好處地改變裝飾。 | |
化外之民 | 化:開化;民:民眾。文明地區(qū)以外的民眾,即沒有開化的民眾。舊時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指中國教化達(dá)不到、法律管不著的少數(shù)民族。 | 《唐律疏義·名例》:“諸化外之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
敗俗傷化 |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fēng)氣。 | 《漢書 敘傳下》:“侯服玉食,敗俗傷化。” |
化干戈為玉帛 | 比喻使戰(zhàn)爭轉(zhuǎn)變?yōu)楹推健?/td>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原道訓(xùn)》:“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 |
潛移默化 | 潛:暗地里;不見形跡。指人思想、性格在長期的外界影響下;不知不覺地發(fā)生變化。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 慕賢》:“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xué),潛移暗化,自然似之?!?/td> |
化若偃草 | 謂教化推行如風(fēng)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語本《論語·顏淵》:“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td> | 語出《論語·顏淵》:“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td> |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 比喻辦事缺乏好手,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fù)責(zé)。 | 清·壯者《掃迷帚》第24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你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來,怪極!怪極!” |
變化無常 | 常:常規(guī);準(zhǔn)則。形容事物任意變化;沒有一定的規(guī)則。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下》:“忽漠無形,變化無常。” |
化為泡影 | 泡:水泡。變成像水泡和影子那樣;很快就消失。 | 郭沫若《洪波曲 第七章 一》:“由于六月十一日的黃河決堤,使豫東成為澤國,也就化為了泡影?!?/td> |
化為烏有 | 烏有:無有;不存在。變得什么都沒有了。形容一下子喪失或全部落空。 | 宋 蘇軾《東坡詩 卷十五 章質(zhì)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dá),戲作小詩問之》詩:“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td> |
光天化日 | 充滿陽光的天空;化生萬物的太陽。舊時比喻太平盛世;現(xiàn)在形容是非、好壞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場合。 | 《尚書 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 |
化險為夷 | 原指將險阻化為平坦;后多指使危險轉(zhuǎn)變?yōu)槠桨病R模浩教?;平安?/td> | 唐 韓天卿《平蠻頌序》:“變氛沴為陽煦,化險阻為夷途?!?/td> |
化腐朽為神奇 | 神奇:神妙奇特的東西。變壞為好,變死板為靈巧,變無用為有用。 | 《莊子 知北游》:“腐朽復(fù)化為神奇?!?/td> |
變化多端 | 端:頭緒;方面。形容變化很多、很大;沒有頭緒。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陳從善梅嶺失渾家》:“這齊天大圣神通廣大,變化多端?!?/td> |
貪污腐化 | 利用職權(quán);非法地取得財物;過著糜爛的生活。 | 《周恩來選集 上卷 抗戰(zhàn)軍隊的政治工作》:“一切高傲的出頭的空談的惡習(xí),以至貪污腐化的生活,必須克服與排除?!?/td> |
千變?nèi)f化 | 形容變化非常多;沒有窮盡。 | 先秦 莊周《莊子 田子方》:“獨(dú)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變?nèi)f化而不窮。” |
化腐成奇 | 謂變壞為好,變死板為靈巧或變無用為有用。語本《莊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腐朽。臭腐復(fù)化為神奇,神奇復(fù)化為臭腐?!?/td> | 語出《莊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腐朽。臭腐復(fù)化為神奇,神奇復(fù)化為臭腐。” |
變化如神 | 神:神奇。形容變化迅速而神奇。 | 宋 陳亮《酌古論二 鄧禹》:“出奇制勝,變化如神。兵鋒所加,敵人授首。” |
無為自化 | 謂無為而治。語本《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td> | 語出《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td> |
有傷風(fēng)化 | 指對社會風(fēng)俗、教育有不好影響的言行(多指男女關(guān)系方面)。 | 元 關(guān)漢卿《裴度還帶》第四折:“你道做了有傷風(fēng)化,誰就你那燕爾新婚?!?/td> |
逢兇化吉 | 逢:遇到;遭遇。兇:兇險;不幸?;恨D(zhuǎn)化。吉:吉祥;順利。有迷信的人認(rèn)為祈求神靈;就能使遭遇到不幸的災(zāi)難轉(zhuǎn)化為吉祥;順利。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2回:“豪杰交游滿天下,逢兇化吉天生成。” |
萇弘化碧 | 萇弘:周敬王的夫人,后蒙冤為人所殺,傳說血化為碧玉。 | 《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td> |
梗頑不化 | 謂十分頑固,無法感化。 | 《續(xù)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目下山東有名綠茶,可知道他們形狀否;內(nèi)中可有能勸化改行的,還有梗頑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請教?!?/td> |
蛇化為龍,不變其文 | 比喻無論形式上怎樣變化,實質(zhì)還是一樣。 | 《史記·外戚世家》:“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td> |
化日光天 | ①謂太平盛世。②比喻眾目昭彰、是非分明的場合。 | 太平天國《太平詔書》:“堯、舜化日光天,由為君能正;禹、稷身顯后狂,由為臣能正?!?/td> |
臭腐化神奇 | 腐敗臭惡的轉(zhuǎn)化為神奇美好的。比喻壞事變?yōu)楹檬?,無用變有用。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作惡者為臭腐,臭腐復(fù)化為神奇,神奇復(fù)化為臭腐?!?/td> |
霄魚垂化 | 據(jù)《呂氏春秋·具備》載,春秋時孔子弟子宓子賤治亶父(今山東省單縣),體圣人之化,三年,夜間捕魚的人能將所得小魚重歸水中。后因以“霄魚垂化”來稱贊官吏的德政。 | 據(jù)《呂氏春秋·具備》載,春秋時孔子弟子宓子賤治亶父(今山東省單縣),體圣人之化,三年,夜間捕魚的人能將所得小魚重歸水中。 |
化零為整 | 把零散的部分集中為一個整體。 | 毛澤東《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第四章:“集中使用兵力,即所謂‘化零為整’的辦法,多半是在敵人進(jìn)攻之時為了消滅敵人而采取的?!?/td> |
分化瓦解 | 瓦解:制瓦時先用陶土制成圓筒形;再分部為四片;即成瓦。使對方的力量分裂、離散。 | 秦牧《湘陰熱浪記》:“則以政策攻心,分化瓦解,迫使他們投降。” |
刑于之化 | 指以禮法對待。后用以指夫婦和睦。 | 《詩 大雅 思齊》:“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编嵭{:“文王以禮法接待其妻?!?/td> |
橘化為枳 | 比喻人由于環(huán)境的影響而變壞。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
化整為零 | 把一個整體分成許多零散部分。 | 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上海成為孤島之后,他們化整為零,裝著難民的孩子逃了出來。” |
十變五化 | 謂變化多端。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歸心》:“世有祝師及諸幻術(shù),猶能履火蹈刃,種瓜移井,倏忽之間,十變五化。” |
頑梗不化 | 形容非常頑固。 |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場:“你往年同嚴(yán)仲子做過朋友,他的頑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
刺上化下 | 諷諭國君,教化下民。 | |
九變十化 | 指變化多端。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序》:“至如三奔三景之妙,九變十化之精,各探其門,互稱要妙?!?/td> |
兩極分化 | 分成兩個集中于相反極端的部分。 | 毛澤東《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合作化問題》:“這種情況如果讓它發(fā)展下去,農(nóng)村中向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必然一天一天地嚴(yán)重起來。” |
造化小兒 | 造化:指命運(yùn);小兒:小子,輕蔑的稱呼。這是對于命運(yùn)的一種風(fēng)趣說法。 | 《新唐書 文藝傳上 杜審言》:“審言病甚,宋之問、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 |
潛移暗化 | 見“潛移默化”。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慕賢》:“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xué),潛移暗化,自然似之?!?/td> |
樹俗立化 | 樹立風(fēng)俗教化。 | 《鹖冠子·王鈇》:“世莫不言樹俗立化,彼獨(dú)河道之行以至于此?” |
過化存神 | 過:經(jīng)過;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處,人民無不被感化,而永遠(yuǎn)受其精神影響。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td> |
化梟為鳩 | 比喻變兇險為平安。梟即貓頭鷹,舊時認(rèn)為是兇鳥,鳩是吉祥之鳥。 | 清·昭梿《嘯亭雜錄》:“謹(jǐn)守疆場,絕濟(jì)匪之源,挫觸藩之銳,卒能化梟為鳩,閭閻安堵。” |
骨化風(fēng)成 | 謂人的性情氣質(zhì)受感染而變化,一種新的社會風(fēng)氣已經(jīng)形成。 | 明·方孝孺《俞先生墓表》:“元既有江南,以豪侈粗戾,變禮文之俗,專數(shù)十年,薰?jié)n狃狎,骨化風(fēng)成,而宋之遺習(xí),消滅盡矣。” |
食古不化 | 學(xué)了古代的知識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現(xiàn)代情況理解運(yùn)用古代的文化知識。 | 清 惲向《題自作畫冊》:“可見定欲為古人而食古不化,畫虎不成,刻舟求劍之類也?!?/td> |
食而不化 | 吃了沒有消化。比喻對所學(xué)知識理解得不深不透,沒有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 | 清 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 姑妄聽之六》:“然讀書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憒僻謬,貽害無窮?!?/td> |
化悲痛為力量 | 化:變。把內(nèi)心的痛苦轉(zhuǎn)化為前進(jìn)的動力。 | 趙樸初《永難忘(自度曲)》:“聞號召,意深長:‘化悲痛為力量!’” |
骨化形銷 | 謂死亡。 | 唐·元稹《鶯鶯傳》:“則當(dāng)骨化形銷,丹誠不泯,因風(fēng)委露,猶托清塵?!?/td> |
敗化傷風(fēng) |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fēng)氣。 | 參見“敗俗傷化”。 |
化民易俗 | 教化百姓,改變風(fēng)俗。 | 西漢·戴圣《禮記·學(xué)記》:“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而遠(yuǎn)者懷之?!?/td> |
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 化:變。經(jīng)過妥善處理,將大事化成小事,小事變成沒事,息事寧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大事化為小事,小事化為無事’,方是興旺之家。” |
蝶化莊生 | 化:變;莊生:莊周,戰(zhàn)國時思想家。莊周在夢中變成蝴蝶。比喻人生或事物變幻無常。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
羽化登仙 | 羽化:成仙。指修行的人成道時騎鶴升天而去。指去世。 | 宋·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