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束手無策 | 策:辦法。就像手被捆住一樣;一點辦法也沒有。 | 宋 王柏《魯齋集》:“士大夫念慮不及此,一旦事變之來,莫不束手無策?!?/td> |
束身受命 | 束身:約束自身,不放縱。比喻投案。指投案歸順過去以后、聽從命令。 | |
無拘無束 | 拘:限制;束:約束。沒有任何約束。形容自由自在。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4回:“出家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有甚公干?” |
束之高閣 | 捆起來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著不用。 | 《晉書 庾翼傳》:“此輩宜束之高閣,俟天下太平,然后議其任耳?!?/td> |
束缊舉火 | 同“束缊請火”。 | 清·錢謙益《呂季臣詩序》:“國破家亡,年衰歲暮,束缊舉火,轢釜待炊,季臣意殊安之?!?/td> |
束手旁觀 | 猶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加過問。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2回:“咱們不得束手旁觀,睜著眼叫他陷于不義?!?/td> |
束身就縛 | 束:捆。束身:自縛??`:捆綁。比喻不加抵抗,甘愿被人擒捉。 | 《晉書·段灼傳》:“艾被詔書,即遣強兵,束身就縛,不敢顧望?!?/td> |
綢繆束薪 | 綢繆:緊緊纏繞。緊緊地把柴草捆扎成捆兒。古代束薪比喻婚姻的結(jié)合。 | 《詩經(jīng) 唐風(fēng) 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
束手束腳 | 捆住手腳。形容膽子小,顧慮多。 |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按照法律辦事,不等于束手束腳。” |
束身自愛 | 猶言束身自修。 | 清·陳天華《中國革命史論》第一章:“稍束身自愛者,不敢逸于常軌,以蒙青史之誅。” |
束貝含犀 | 謂牙齒如緊密排列的貝殼和瓠犀。形容牙齒整齊潔白。 | 元·湯式《一枝花·贈妓素蘭》套曲:“染一枝春色淡,攢兩葉翠痕低,束貝含犀,另一種風(fēng)流意?!?/td> |
按兵束甲 | 按兵:軍隊停止行進。甲:鎧甲,泛指武器裝備。止兵不前,捆起鎧甲。 | 《赤壁之戰(zhàn)》:“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束肩斂息 | 縮肩屏息。形容恭順的樣子。 | |
束置高閣 | 同“束之高閣”。 | 清·江藩《<漢學(xué)師承記>序》:“至于濂、洛、關(guān)、閩之學(xué),不究禮樂之源,獨標(biāo)性命之旨、義疏諸書、束置高閣,視如糟粕。” |
束身自好 | 束身:約束自己,不使放縱;自好:要求自己好。指保持自身純潔。 | 《后漢書·卓茂傳》:“束身自修,執(zhí)節(jié)淳固?!?/td> |
束身修行 | 束身:約束自身。約束自身,修養(yǎng)德行。 | 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往者群氣爭奪,萬物死慮,支體不從,身為泥土,根拔枝殊,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鼓。” |
案兵束甲 | 案:通“按”,手撫;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鎧甲。指停止作戰(zhàn)。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若不能當(dāng),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td> |
束蘊請火 | 見“束缊請火”。 | 《韓詩外傳》:“即束蘊請火去婦之家,曰:‘吾犬爭肉相殺,請火治之?!?/td> |
束馬懸車 | 束馬:把馬蹄包起,防止馬滑倒;懸車:把車子鉤牢,以防脫落。把馬腳裹起來,把車吊上山去。形容走山路的艱險情況。 | 先秦 管仲《管子 封禪》:“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 |
束戈卷甲 | 捆起兵器甲胄。謂繳械投降。 | 《宋史·韓世忠傳》:“大軍至矣,亟束戈卷甲,吾能保全汝,共功名?!?/td> |
束手待斃 | 捆起手來等死。比喻遇到困難不積極想辦法;坐著等失敗。 | 《宋史 禮志十七》:“與其束手待斃,曷若并計合謀,同心戮力。” |
束手聽命 | 拱手聽從命令。 | 宋·陳亮《酌古論·馬燧》:“三鎮(zhèn)平,則淄青之膽破矣。命一辯士持天子之詔往諭之,彼安得不束手聽命哉!” |
無束無拘 | 見“無拘無束”。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5回:“你看這荒郊野外,走馬射箭,舞劍掄槍,無束無拘,多少快活?!?/td> |
束手就困 | 謂無法擺脫困境。 | 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一》:“然當(dāng)群雄奸命之時,烽煙四起,運道梗絕,惟有束手就困耳?!?/td> |
束廣就狹 | 謂把豐富的內(nèi)容概括為極少的文字。 | 宋·韋居安《梅裥詩話》上卷:“他人欲隱括此意,非累數(shù)十言不可,而公以二十八字盡之,真得束廣就狹體?!?/td> |
束發(fā)封帛 | 《新唐書 列女傳 賈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貶嶺南,以妻少,乃訣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無須也。’董不答,引繩束發(fā),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毖再H二十年乃還,署帛宛然。乃湯沐,發(fā)墮無馀?!焙笠浴笆l(fā)封帛”指婦女忠貞不渝。 | 《新唐書·列女傳·賈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貶嶺南,以妻少,乃訣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無須也?!淮?,引繩束發(fā),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毖再H二十年乃還,署帛宛然。乃湯沐,發(fā)墮無馀?!?/td> |
束缊還婦 | 同“束缊請火”。 | 宋·秦觀《謝館職啟》:“束缊還婦,雖蒙假借之和;懲羹吹虀,尚慮譴訶之及。” |
束蘊乞火 | 同“束缊請火”。 | 東漢·班固《漢書·蒯通傳》:“故里母非談?wù)f之士也,束蘊乞火非還婦之道也,然物存相感,事有適可?!?/td> |
束手束足 | 見“束手束腳”。 | 艾蕪《百煉成鋼》第二章:“就是該死的爐頂化了,限制了他,使他在調(diào)整煤氣空氣方面,簡直束手束足,不敢隨便動一下指頭?!?/td> |
束手無措 | 同“束手無策”。 | 宋·文天祥《己未上皇帝書》:“與其束手無措以委輸于虜,孰若變通盡利,以庶幾虜之可逐也?!?/td> |
束杖理民 | 謂治理百姓不濫用刑罰。形容為官寬仁愛民。束杖,收起刑具。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八:“有刑罰徒流絞斬,吊拷絣把。設(shè)而不用,束杖理民寬雅?!?/td> |
棋高一著,束手縛腳 | 一著:下棋時走一步。跟棋藝比自己高的人下棋,自己顯得笨拙。比喻技術(shù)高人一頭,對方就無法施展本領(lǐng)。 | 陸士諤《續(xù)孽?;ā返?5回:“你的見識是比我高,人家說我怕你,棋高一著,束手縛腳,真叫我怎么不怕呢?” |
束之高屋 | 同“束之高閣”。 | 明·李贄《讀書樂》詩:“棄置莫讀,束之高屋,怡性養(yǎng)神,輟歌送哭?!?/td> |
橐甲束兵 | 同“櫜甲束兵”。 | 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悔過》:“過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td> |
束手待死 | 同“束手待斃”。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回:“曹兵既至,豈可束手待死,某愿助使君破之?!?/td> |
束椽為柱 | 捆扎椽子當(dāng)柱子用。比喻小材大用。 | 明·劉基《吊祖豫州賦》:“委棄九鼎兮,烹飪瓦釜。截梁為牫兮,束椽為柱?!?/td> |
束手受戮 | 束:捆綁;戮:殺。捆起自己,等待被殺。指不作任何抵抗,甘愿等死。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8回:“降卒不曾準(zhǔn)備,又無器械,束手受戮?!?/td> |
卷甲束兵 | 卷起鎧甲,收起兵器。 | |
粒米束薪 | 糧柴少得可憐。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4卷:“粒米束薪家里無備,妻子只是怨悵啼哭?!?/td> |
束裝盜金 | 《漢書 直不疑傳》:“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覺,亡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后告歸者至而歸金,亡金郎大慚,以此稱為長者?!焙笠蛞浴笆b盜金”謂無端見疑。 | 《漢書·直不疑傳》:“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覺,亡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后告歸者至而歸金,亡金郎大慚,以此稱為長者?!?/td> |
束教管聞 | 謂學(xué)識淺陋,見聞不廣。 | |
束手坐視 | 拱著手,坐著看。比喻對應(yīng)當(dāng)管的事無能為力或不管不問。 | 《明史·徐有貞傳》:“京軍一出,日費不貲,遇漲則束手坐視,無所施力。” |
束在高閣 | 同“束之高閣”。 |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汪遵》:“朱門富家,積書萬卷,束在高閣,塵暗簽軸,蠹落帙帷?!?/td> |
束手無術(shù) | 同“束手無策”。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七回:“喬道清束手無術(shù),不能解救?!?/td> |
束手就擒 | 束:捆;綁;就:接受。捆起手來讓人捉住。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讓人捉住。 | 《宋史 苻彥卿傳》:“與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戰(zhàn),然未必死。” |
束兵秣馬 | 猶厲兵秣馬。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1回:“束兵秣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帶中,撞破鐵籠逃虎豹,頓開金鎖走蛟龍?!?/td> |
束修自好 | 猶言束身自修。 | 清·鄭燮《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天束修自好者,豈無其人;經(jīng)濟自期,抗壞千古者,亦所在多有?!?/td> |
束手就縛 | 表示無力反抗,或脫逃。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吾計成矣:使劉備束手就縛,荊州反掌可得!” |
束手就禽 | 見“束手就擒”。 | 王闿運《桂陽陳侍郎行狀》:“眾如言,夜徑入山寺,明先唯與徒黨十?dāng)?shù)人居,束手就禽?!?/td> |
束手就死 | 束:捆綁。捆起手來等死。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薛霸便提起水火棍來,望著林沖腦袋上劈將來,可憐豪杰束手就死。” |
束馬縣車 | 見“束馬懸車”。 | |
束手縛腳 | 見“束手束腳”。 | 清·張南莊《何典》第八回:“冒失鬼一昧粗心浮氣,目中無人,到處以強為勝,一遇鬼谷先生,早已束手縛腳,有力無用處?!?/td> |
束手自斃 | 謂捆住雙手,自取滅亡。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二卷:“但使兵連不解,饋運不休,古猶忌之,粌今日兵無可連,饋無可運,徒束手自斃何益?!?/td> |
束裝就道 | 整好行裝走上旅途。 | |
束手就殪 | 同“束手待斃”。 | 《明史·黃得功傳》:“主逃將潰,無所一用其力,束手就殪,與國俱亡而已?!?/td> |
束手就斃 | 同“束手待斃”。 | 宋·洪邁《容齋續(xù)筆·靖康時事》:“予頃修《靖康實錄》,竊痛一時之禍,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數(shù)十萬,曾不能北向發(fā)一矢、獲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斃。” |
束身自修 | 謂約束自己,不與壞人壞事同流合污。 | 《后漢書·卓茂傳》:“[光武帝]乃下詔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執(zhí)節(jié)淳固,誠能為人所不能為?!?/td> |
束缊請火 | 束缊:束一扎亂麻為火把;請火:借火。比喻求助于人。 | 東漢 班固《漢書 蒯通傳》:“即束缊請火于亡肉家?!?/td> |
束上起下 | 猶承上啟下。多用于詩文評語。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5回清·棲霞居士評閱:“下半折遙承第十回,以碧桃起波,引起下六回文字,亦束上起下必不可少之文。” |
束帶結(jié)發(fā) | 束系衣帶,挽起發(fā)髻。謂出仕。 | 唐·韓愈《爭臣論》:“庶巖穴之士聞而慕之,束帶結(jié)發(fā),愿進于闕下?!?/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