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目迷五色 | 迷:迷亂;五色:指各種顏色。眼睛被五彩繽紛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紛呈;使人眼花繚亂;也形容事物錯綜復(fù)雜;辨不清本質(zhì)所在。 |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td> |
二百五 | 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td> |
五花大綁 | 先用繩索套住脖子,又繞到背后反剪兩臂的綁人方式。 |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第二部二:“順著捆來橫著綁,五花大綁吊在二梁上。” |
過五關(guān),斬六將 | 比喻克服重重困難。 | |
四書五經(jīng) | 四書:亦稱四子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指儒家經(jīng)典。 | 漢 班固《白虎通 五經(jīng)》:“五經(jīng)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 朱熹著有《四書集注》。 |
伸手不見五指 | 形容光線非常暗,看不見四周圍的事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4卷:“只聽得一陣風過處,天昏地黑,鬼哭神嚎,眼前伸手不見五指,一時暈倒了?!?/td> |
五花八門 | 原指五行陣和八門陣。這是古代兩種戰(zhàn)術(shù)變化很多的陣勢。比喻變化多端或花樣繁多。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2回:“那小戲子一個個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極新鮮的靠子,跑上場來,串了一個五花八門。” |
過五關(guān)斬六將 | 比喻克服重重困難。這是《三國演義》中描寫關(guān)羽的故事。 | 《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第76回:“這如今萬世之下,那一個不說道過五關(guān)斬六將、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 |
五風十雨 | 五天刮一次風,十天下一場雨。形容風調(diào)雨順。 | 漢 王充《論衡 是應(yīng)》:“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td> |
五湖四海 | 五湖:我國的五大湖泊(指鄱陽湖、洞庭湖、洪澤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xiàn)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jié)。 | 唐 呂巖《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td> |
五星連珠 | 五星:金、木、水、火、土星。五顆行星出現(xiàn)在同一方向,被認為是祥瑞兆頭。 | 《竹書紀年》上卷:“鳳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潤,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
五合六聚 | 比喻屢次聚合到一起。 | 《史記·春申君列傳》:“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單矣?!?/td>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祿;折腰:下拜,彎腰行禮。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 | 《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
五光十色 | 五、十:表示多。形容色澤鮮艷;花樣繁多。也比喻事物形形色色。 | 南朝 梁 江淹《麗色賦》:“五光徘徊,十色陸離?!?/td> |
拔十失五 | 指選拔人才而失其半數(shù)。 | 《三國志 蜀書 龐統(tǒng)傳》:“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數(shù),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
一身五心 | 比喻雜念很多。 | 漢·焦延壽《易林》卷一:“三人異趨,反復(fù)迷惑。一身五心,亂無所得?!?/td> |
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比喻心情不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暗暗地尋思道:‘既是好意請我們吃酒,如何這般相待,不許人動身?’” |
一五一十 | 五個;十個地計數(shù)。指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毫無遺漏。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5回:“這婦人聽了這話,也不回言,卻踅過來,一五一十,都對王婆和西門慶說了。” |
五彩繽紛 | 五彩:原指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后泛指多種顏色;繽紛:繁多交雜的樣子。各種顏色錯雜繁復(fù)。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鋪設(shè)得五彩繽紛,當中擺了姊姊畫的那一堂壽屏,兩旁點著五六對青燭?!?/td> |
學富五車 | 學問很多;有五車書。形容讀書很多;學識淵博。富:豐富;五車:指五車書;形容書很多。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td> |
五十步笑百步 | 敗逃五十步的人譏笑敗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點或錯誤性質(zhì)相同,只有情節(jié)或重或輕的區(qū)別。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
五鬼鬧判 | 許多小鬼戲弄判官。劇目名。舊時也比喻居上位者被對自己不滿或輕蔑的人所戲弄。 | 魯迅《小說舊聞鈔·三保太監(jiān)西洋記》:“惟其中有五鬼鬧判一語,不知所出;以問余,亦無以應(yīng)也。” |
五蘊皆空 | 五蘊:佛家語,指色、受、想、行、識。眾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蘊。五蘊都沒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 《心經(jīng)》:“觀自在菩薩,行深船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td> |
五顏六色 | 色彩鮮艷繁多;非常美麗。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顏六色,其形不一?!?/td> |
以五十步笑百步 | 作戰(zhàn)時敗逃五十步的人譏笑敗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點或錯誤性質(zhì)相同,只有情節(jié)或重或輕的區(qū)別。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
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 指躲避一時,但終究不能根本逃避。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51回:“以后找機會再抓吧!躲過初一,也躲不過十五,將來總有抓住他的機會哩!” |
五雷轟頂 | 比喻不得好死。 | 老舍《龍須溝》:“要是我從中賺一個錢,天上現(xiàn)在有云影,教我五雷轟頂?!?/td> |
腹載五車 | 比喻讀書甚多,知識淵博。 | 莊周《莊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
十十五五 | ①謂十個一群,五個一組。形容錯亂不齊。②謂每十里五里。 | 《樂府詩集·艷歌·何嘗行》:“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十十五五,羅列成行?!?/td> |
書讀五車 | 形容讀書多、知識豐富。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td> |
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 | 落:下降。比喻心情不安。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4卷:“自實心里好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似的,身子好像墽盤上螞蟻,一霎也站腳不住?!?/td> |
三老五更 | 相傳古代統(tǒng)治者設(shè)三老五更,以尊養(yǎng)老人。 | 《禮記·文王世子》:“遂設(shè)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薄稑酚洝罚骸笆橙衔甯诖髮W?!?/td> |
四紛五落 | 見“四分五落”。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5回:“劉繇軍兵大敗,眾皆四紛五落。” |
五親六眷 | 指各種關(guān)系的親眷。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他的五親六眷,家理師徒,磕頭擺把的,布滿全屯。” |
三綱五常 | 指我國封建時代統(tǒng)治階級提倡的倫理道德。三綱;即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 、智、信。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焙侮碳猓骸榜R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td> |
識二五而不知十 | 只知道一個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觀察問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晉楚也;晉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td> |
五方雜處 | 五方:東南西北中,泛指各處;處:住。形容大城市的居民,從什么地方來的人都有。 | 東漢 班固《漢書 地理志下》:“是故五方雜厝,風俗不純?!?/td> |
知二五而不知十 |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綜合全面地看。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晉、楚也;晉、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
五經(jīng)掃地 | 五經(jīng):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臉都丟盡了。舊時也指圣人之道泯滅。 | 《新唐書·祝欽明傳》:“帝與群臣宴,欽明自言能《八風舞》,帝許之。欽明體肥丑,據(jù)地搖頭睆目,左右顧眄,帝大笑。吏部侍郎盧藏用嘆曰:‘是舉《五經(jīng)》掃地矣?!?/td> |
五積六受 | 形容不便活動,只能呆板地坐著。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59回:“這五積六受的甚么模樣?可是叫親家笑話?!?/td> |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 比喻作畫構(gòu)思精密,不輕易下筆。 | 唐·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 |
五雀六燕 | 比喻雙方輕重相差不多。 | 《九章算術(shù)·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稱之衡,雀俱重,燕俱輕, 一雀一燕交而處,衡適平。” |
五世其昌 | 世:代;其:時間副詞,交要。五世之后,子孫昌盛。舊時用于祝人新婚。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二十二年》:“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td> |
知二五而未識于十 |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綜合全面地看。 | 南朝·梁·劉峻《辯命論》:“同知三者,定乎造化,榮辱之境,獨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識于十?!?/td> |
五步成詩 | 唐史青能五步成詩。后用以比喻才思敏捷。清沈炳震《唐詩金粉·敏悟》:“青上書自薦能詩,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內(nèi)可塞明詔?!骰试囈猿?、上元、竹火籠等詩,應(yīng)口而出。上稱賞,授以官?!苯翊妗稇?yīng)詔賦得除夜》一首,見《全唐詩》卷一一五。 | 清·沈炳震《唐詩金粉·敏悟》:“青上書自薦能詩,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內(nèi)可塞明詔?!骰试囈猿?、上元、竹火籠等詩,應(yīng)口而出。上稱賞,授以官?!苯翊妗稇?yīng)詔賦得除夜》一首,見《全唐詩》卷一一五。 |
五色相宣 | 各種相互映襯。形容詩歌辭藻華麗。 | 《宋書 謝靈運傳論》:“夫五色相宣,八音協(xié)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td> |
十惡五逆 | 謂種種不可赦免的大罪。 |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惡五逆,這一個家緣兒都被你收拾?!?/td> |
五谷豐熟 | 見“五谷豐登”。 | 《六韜·龍韜·立將》:“是故風雨時節(jié),五谷豐熟,社稷安寧?!?/td> |
十漿五饋 | 典出《列子 黃帝》:“子列子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驚焉?!異汉躞@?’‘吾食于十漿,而五漿先饋?!敝^十家賣漿者之中有五家爭先送來。本謂賣漿者爭利,后用以比喻爭相設(shè)宴款待。 | 典出《列子·黃帝》:“子列子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驚焉。’‘惡乎驚?’‘吾食于十漿,而五漿先饋?!?/td> |
五尺之童 | 亦作“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兒童。古尺短,故稱。 | 《孟子·滕文公子》:“從許子之道,則市價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td> |
三尸五鬼 | 比喻奸佞之臣。 | |
四分五落 | 形容分散零亂。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二:“驀聞人道,森森地唬得魂離殼。全家眷愛,多應(yīng)是四分五落。” |
五藏六府 | 亦作“五臟六腑”。指體內(nèi)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腎。六府: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三焦。 | 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達郁》:“凡人三百六十節(jié),九竊,五藏六府?!?/td> |
連三跨五 | 形容動作迅速。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說著,出門下階,嗖的一聲,托地跳上房去,順著那屋脊,邁步如飛,連三跨五,霎時間不見蹤影。” |
一退六二五 | 原是珠算斤兩法口訣。比喻推卸干凈。 | 歐陽山《三家巷》:“陳家的老的、小的,只是個一退六二五,說他們做買賣的人素來不結(jié)交官府,推得干干凈凈!” |
五角六張 | 角、張:星宿名。形容七顛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順利。 | 唐 鄭棨《開天傳信記》:“夢里幾回富貴,覺來依舊凄惶。今日是千年一遇,叩頭莫五角六張。” |
隔三差五 | 比喻時常發(fā)生 | 蕭紅《回憶魯迅先生》:“牛奶,雞湯之類,為了醫(yī)生所囑也隔三差五地吃著?!?/td> |
三下五除二 | 珠算口訣。形容做事及動作干脆利索。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6回:“偶然在家閑一刻,便見他姊妹兩個‘三下五除二’的不離手,‘五畝七分半’的不離口?!?/td> |
四分五裂 |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團結(jié);不統(tǒng)一。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魏策一》:“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于韓,是韓攻其西;不親于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
十變五化 | 謂變化多端。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世有祝師及諸幻術(shù),猶能履火蹈刃,種瓜移井,倏忽之間,十變五化?!?/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