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支的成語

有關(guān)支的成語

有關(guān)支的成語共收錄48個
成語 解釋 出處
支支吾吾亦作“支支梧梧”。謂說話吞吞吐吐,含混躲閃。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怎么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胡支扯葉見“胡枝扯葉”。
力不能支力量不能支撐。表示事到危難時候;想要挽救、解決;但力量不夠。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廈將傾,非一木所支也?!?/td>
空頭支票空頭:有名無實的;支票:向銀行取款或撥款的票據(jù)。指有名無實的支票;不能兌現(xiàn)?,F(xiàn)多比喻不能實現(xiàn)的諾言或保證。鄒韜奮《三十年前的民主運動》:“他們以為放出一個‘九年預備’的空頭支票,可以緩和空氣。”
支離破碎支離:分散。形容散亂不整;殘缺不全。元 許謙《白云集》:“近代以文辭取士,而不考其實,惟務(wù)雕鐫鏤刻,破碎支離,波淫邪遁之辭,靡所不至。”
獨木難支一根木頭難以支撐起將要倒塌的大房子。比喻單薄的力量無法維持全局。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拉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td>
膚末支離膚淺瑣碎。清 方苞《書柳文后》:“彼言涉于道,多膚末支離,而無所歸宿?!?/td>
病骨支離支離:殘缺不全,引伸為憔悴、衰殘瘦弱的樣子。形容病中體瘦骨露,衰弱無力。宋 陸游《病起書懷》:“病骨支離紗帽寬?!?/td>
增收節(jié)支增加收入,節(jié)約開支。
支離繁碎支離:分散。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體。明·朱國禎《涌幢小品·為學兩端》:“近時為學不過兩端,一則徑趨簡約,脫略過高;一則專務(wù)外馳,支離繁碎?!?/td>
支分族解見“支分節(jié)解”。清·劉大櫆《烏程閔君墓志銘》:“又善于誘掖,其言批豁暢朗,支分族解,騃童鈍夫聞之,咸如夢寐驚覺?!?/td>
左支右絀射箭時左手支撐;右手彎曲。指應(yīng)付了這一面;便應(yīng)付不了那一面。(絀:屈;不足)。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td>
強本弱支見“強本弱枝”。《新唐書·高季輔傳》:“強本弱支,自古常事?!?/td>
龜冷支床比喻壯志未酬,蟄居待時。《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余歲,老人死,移床,龜尚生不死。”
左支右捂支:支撐。撐住左邊,擋住右邊。形容處境困難,窮于應(yīng)付,顧此失彼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四卷:“今之描詩者,東拉西扯,左支右捂,都從故紙堆來,不從性情流出,是以手代心也?!?/td>
左支右調(diào)謂支吾搪塞。清·孔尚任《桃花扇·投猿》:“一封書信無名號,荒唐語言多虛冒,憑空何處軍糧到。無端左支右調(diào),看他神情,大抵非逃即盜。”
支左屈右謂射箭時左手持弓,右手屈曲控弦的姿勢。
東支西吾謂說話辦事含糊敷衍。《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妙觀]下第三局時,頻頻以目送情。小道人會意,仍舊東支西吾,讓他過去?!?/td>
支紛節(jié)解分解肢體;剁成碎塊。猶言碎尸萬段。漢·荀悅《漢紀·平帝紀》:“校尉公孫賓就斬莽頭,軍人爭莽身,支紛節(jié)解,肌肉臠切?!卑矗稘h書·王莽傳下》“公孫賓就”作“公賓就”。
支分節(jié)解亦作“支分族解”。把肢體與關(guān)節(jié)一一分開。節(jié),關(guān)節(jié)。族,骨節(jié)交錯盤結(jié)之處。比喻剖析義理,詳盡中肯。宋·朱熹《〈中庸章句〉序》:“然后此書之旨支分節(jié)解,脈絡(luò)貫通,詳略相因,巨細畢舉?!?/td>
入不支出支:付出。收入不夠支付用度。宋·朱熹《行宮便殿奏札三》:“本路土瘠民貧……入少出多,往往例于常賦之外,多收加耗,重折價錢,尚且入不支出,公私俱困?!?/td>
一支半節(jié)謂一小部分。梁啟超《新民說》第八節(jié):“人民之望仁政以得一支半節(jié)之權(quán)利者,實含有亡國民之根性,明也。”
八方支持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條解支劈謂細致部析。清·惲敬《舅氏清如先生墓志銘》:“讀書條解支劈,鑿虛躡空,旁扶曲導,必窺意理之所至。”
左支右吾《宋史·李邴傳》:“(敵)然后由登萊泛海窺吳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窺江池,以出吾右,一處不支則大事去矣。原預講左支右吾之策?!痹^左右抵拒,引申謂多方面窮于應(yīng)付。《宋史·李邴傳》:“(敵)然后由登萊泛海窺吳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窺江池,以出吾右,一處不支則大事去矣。原預講左支右吾之策?!?/td>
一木難支大樓將要倒塌,不是一根木頭能夠支撐得住的。比喻一個人的力量單薄,維持不住全局。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td>
支離擁腫支離:分散。指分散的東西聚合在一起。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夏侯玄以才望被戮,無支離擁腫之鑒也。”
支吾其詞言辭躲躲閃閃;搪塞應(yīng)付(支吾:言詞不清)。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8回:“這句話不便向時筱仁說明,只得支吾其詞道?!?/td>
破碎支離支離:分散。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體。朱自清《比興》:“一類可以說是毛、鄭的影響,不過破碎支離,變本加厲。”
支策據(jù)梧語本《莊子·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jù)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贝酥^昭文彈琴、師曠持杖擊節(jié)、惠子倚在梧桐樹下辯論,三人的技藝幾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極,所以載譽于晚年。后以“支策據(jù)梧”形容用心勞神。語本《莊子·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jù)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td>
支支梧梧見“支支吾吾”。魯迅《故事新編·奔月》:“[后羿]坐在對面的鋪著脫毛的舊豹皮的木榻上,搔著頭皮,支支梧梧地說——‘今天的運氣仍舊不見佳,還是只有烏鴉。’”
不蔓不支蔓:藤蔓,引伸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說話或?qū)懳恼潞喢鞫?/td>歐陽予倩《談昆劇<十五貫>和<長生殿>的演出》:“現(xiàn)在臺上演的把熊友惠和侯三姑的一般情節(jié)刪去,只留熊友蘭與蘇戍娟的一條線,干干凈凈八場戲,不蔓不支,我以為異常好?!?/td>
本支百世指子孫昌盛,百代不衰。《詩 大雅 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泵珎鳎骸氨荆咀谝?;支,支子也?!编嵭{:“其子孫適為天子,庶為諸侯,皆百世?!?/td>
支吾其辭支吾:言辭不清。指言語含糊,搪塞應(yīng)付,不肯爽快地道出實情。葉圣陶《秋》:“她心里固然不舒服,臉上卻不好意思發(fā)作,便支吾其辭說忘了。”
八方支援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劉白羽《第二個太陽》第12章:“我又不會撒豆成兵,還不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td>
支床疊屋猶疊床架屋。喻重復。梁啟超《中國之舊史》:“其《通志 二十略》,以論斷為主,以記述為輔,實為中國史界放一光明也。惜其為太史公范圍所困,以紀傳十之七、八,填塞全書,支床疊屋,為大體玷?!?/td>
支床迭屋猶迭床架屋。喻重復。
支手舞腳猶言指手畫腳。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王悛有了酒意,做出財主的樣式,支手舞腳的發(fā)揮。”
七支八搭①隨意瞎扯。②謂不團結(jié)。
雞骨支床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后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打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樂不可支支:支持、支撐。快樂到了不能自我控制的地步。形容快樂到極點。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張堪傳》:“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公為政,樂不可支?!?/td>
獨立難支獨:單獨;獨立:不依賴外力。比喻個人力量單薄不能維持全局清·無名氏《說唐》第55回:“雄信聞言大怒,想眾將都已殺盡,獨立難支,遂叫一聲:‘罷了!’”
支葉扶疏形容樹木長勢良好,頗為繁盛。也形容家族繁盛,子孫滿堂,還可形容文章內(nèi)容充實。東漢·班固《漢書·武五子傳》:“高皇帝,覽蹤跡,觀得失,見秦建本非是,故改其路,規(guī)土連城,布王子孫,是以支葉扶疏,異姓不得間也?!?/td>
獨力難支獨:單獨。指個人力量單薄不能維持全局明·郭勛《英烈傳》第23回:“那呂珍探知援兵已散,思量獨力難支,便開門沖陣逃走?!?/td>
一柱難支大樓將要倒塌,不是一根木頭能夠支撐得住的。比喻崩潰的形勢不是一個人所能挽救的。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千鈞勢易壓,一柱力難支。”
支葉碩茂樹的枝葉碩大茂密,比喻子孫繁盛。東漢·班固《漢書·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宗子公族蕃滋,支葉碩茂?!?/td>
統(tǒng)籌統(tǒng)支指統(tǒng)一籌集統(tǒng)一開支。鄧小平《太行區(qū)的經(jīng)濟建設(shè)》:“我們很早就實行了以縣為單位統(tǒng)籌統(tǒng)支的辦法,規(guī)定村無派款權(quán),改革了這個病政。”
寅支卯糧這一年吃了下一年的糧。比喻經(jīng)濟困難,收入不夠支出,預先支用了以后的進項。比喻指經(jīng)濟困難,入不敷出。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我有差使的時候,己是寅支卯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