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草偃風(fēng)從 | 見“風(fēng)行草偃”。 | |
偃旗息鼓 | 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biāo)。后用以指休戰(zhàn)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
化若偃草 | 謂教化推行如風(fēng)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語本《論語·顏淵》:“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 語出《論語·顏淵》:“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
起偃為豎 | 偃:臥躺。豎:立,站著。使躺著的人站起來。比喻給予減輕刑罰的恩惠。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鐘繇傳》:“繇欲輕減大辟之條,以增益刖刑之?dāng)?shù),此即起偃為豎,化尸為人矣。” |
偃鼠飲河 | 比喻所需極有限。 | 《莊子·逍遙游》:“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
韜戈偃武 | 收藏兵器,停止武備。謂息兵修文。 | 《隋書·煬帝紀(jì)》:“譯靡絕時,書無虛目,韜戈偃武,天下晏如。” |
日角偃月 | 舊時相術(shù)家稱極貴之相。偃月,指額角似半弦月。 | 晉·袁宏《后漢紀(jì)·順帝紀(jì)上》:“[梁后]選入掖庭,相工茅通見之,驚曰:‘此所謂日角偃月,相之極貴,臣未嘗見之。’于是以為貴人。” |
與世偃仰 | 偃仰:俯仰。指沒有一定的主張,隨大流。 | 《荀子 非相》:“與時遷徙,與世偃仰?!?/td> |
草偃風(fēng)行 | 見“風(fēng)行草偃”。 | |
偃武修文 | 偃:停止;修:致力于。停止武備;提倡文教。 | 《尚書 武成》:“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 |
偃革為軒 | 指停息武備,修治文教。 | 《史記·留侯世家》:“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兵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fù)用兵?!迸狁椉庖绱驹唬骸案镎?,革車也;軒者,赤黻乘軒也。偃武備而治禮樂也?!?/td> |
文修武偃 | 禮樂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謂天下太平。 | 唐·王起《黿鼉?yōu)榱嘿x》:“我皇仁治道豐,文修武偃,要荒畢服?!?/td> |
風(fēng)向草偃 | 偃:臥倒,倒伏。風(fēng)一吹草就倒下。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主。也比喻有聲望的人言行影響世態(tài)俗情。 | 晉·葛洪《抱樸子·審舉》:“引用駑庸,以為黨援,而望風(fēng)向草偃,庶事之康,何異懸瓦礫而責(zé)夜光,弦不調(diào)而索清音哉!” |
偃武息戈 | 停息武備,不事戰(zhàn)爭。 | 《后漢書·公孫述傳》:“囂(隗囂)不及此時推危乘勝,以爭天命,而退欲為西伯之事,尊章句,賓友處士,偃武息戈,卑辭事漢,喟然自以文王復(fù)出也。” |
偃革倒戈 | 指停息武備,不事戰(zhàn)爭。 | 元·劉壎《隱居通議·經(jīng)史一》:“偃革倒戈,歸馬放牛,乃滅殷以后事;今楚漢相持,正是兵鋒之交,而言及此,曾不顧其為迂,何也?” |
風(fēng)行草偃 | 行:過;吹過;偃:臥倒;倒伏。風(fēng)吹過來;草就倒伏。比喻上面的意圖傳下來;下級一律絕對服從。也比喻人們順從身邊的形勢而采取自己的行動。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td> |
前合后偃 | 偃:倒。身體前后晃動,不能自持 | 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則被這枷紐的我左側(cè)右偏,人擁的我前合后偃。” |
武偃文修 | 文治已實行,武備已停止。形容天下太平。亦作“文修武偃”。 | 明湯顯祖《還魂記 榜下》:“正此引奏,前日先生看定狀元試卷,蒙圣旨武偃文修,今其時矣!” |
臥鼓偃旗 | 臥鼓:停止敲鼓;偃旗:放倒旗子。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biāo)。 | 《周書·王思政傳》:“東魏太尉高岳、行臺慕容紹宗、同劉豐生等,率步騎十萬來攻潁川,城內(nèi)臥鼓偃旗,若無人者。” |
偃旗臥鼓 | 見“偃旗息鼓”。 | 《梁書·王僧辯傳》:“及賊前鋒次江口,僧辯乃命眾軍,乘城固守,偃旗臥鼓,安若無人。” |
風(fēng)行革偃 | 風(fēng)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 《論語 顏淵》:“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
偃兵修文 | 同“偃武修文”。 | 《后漢書·杜詩傳》:“陛下亮成天工,克濟大業(yè),偃兵修文,群帥反旅?!?/td> |
偃革尚文 | 停息武備,注重文教。 | 《新唐書·蕭俛傳》:“穆宗初,兩河底定,俛與段文昌當(dāng)國,謂四方無虞,遂議太平事,以為武不可黷,勸帝偃革尚文?!?/td> |
偃甲息兵 | 甲:古代作戰(zhàn)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zhàn)爭。 | |
偃武覿文 | 同“偃武修文”。 | 清·李振?!鹅絷I里雅》:“偃武覿文,風(fēng)行四國?!?/td> |
偃兵息甲 | 偃:放倒。放倒武器,收起盔甲。指停止戰(zhàn)爭。 | 后魏·高允《征士歌》:“于是偃兵息甲,修立文學(xué)?!?/td> |
偃武休兵 | 見“偃武息戈”。 | 宋·岳飛《乞解軍務(wù)第三札子》:“今講好已定,兩宮天眷,不日可還;偃武休兵,可期歲月?!?/td> |
偃旗仆鼓 | 見“偃旗息鼓”。 | 宋·蘇洵《權(quán)書·法制》:“偃旗仆鼓,寂若無氣,嚴(yán)戢兵士,敢嘩者斬?!?/td> |
兵銷革偃 | 銷毀兵器,放下甲盾。指太平無戰(zhàn)事。 | 前蜀 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詞》:“垂回兇度厄之慈,開輟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銷革偃,四時之雨順風(fēng)調(diào)?!?/td> |
偃武興文 | 同“偃武修文”。 | 《漢書·循吏傳·黃霸》:“太尉官罷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興文也?!?/td> |
偃武行文 | 同“偃武修文”。 | 《史記·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fù)用兵乎?” |
修文偃武 | 提倡文教,停息武備。 | 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當(dāng)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時。” |
偃武櫜兵 | 見“偃武息戈”。 | 《北史·高允傳》:“偃武櫜兵,唯文是恤。” |
偃武崇文 | 停息武備,崇尚文教。 | 《魏書·咸陽王禧傳》:“國朝偃武崇文,偏舍來久,州鎮(zhèn)兵人,或有雄勇,不閑武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