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音信杳無 | 沒有一點(diǎn)消息。 | 明·吾邱瑞《運(yùn)甓記·剪發(fā)延賓》:“盼前程音信杳無。” |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 比喻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發(fā)表決定性的意見。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隊(duì)長,你就決定吧?!?/td> |
笑貌聲音 | 笑貌:表情;聲音:談吐。指人的言談、態(tài)度等。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女輾轉(zhuǎn)床席,絕而復(fù)蘇者數(shù)次,迨至轉(zhuǎn)危為安,笑貌聲音,不殊常度,而言動(dòng)舉止,如出兩人?!?/td> |
音容如在 | 聲音和容貌仿佛還在。形容對死者的想念。同“音容宛在”。 | 《何典》第八回:“真堪愛,如花似玉風(fēng)流態(tài)。風(fēng)流態(tài),眠思夢想,音容如在?!?/td> |
音聲如鐘 | 聲音像鐘聲一樣響亮。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盧植傳》:“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 |
德音莫違 | 德音:善言;莫違:不要違背。別人的好話不要不聽。 | 《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德音莫為,及爾同死?!?/td> |
弦外之音 | 原指音樂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里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三卷:“故言盡而意亦止,絕無弦外之音,味外之味?!?/td> |
音容宛在 | 仿佛還聽到他的聲音,還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對死者的想念。 | 唐 李翱《祭吏部韓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攪腸,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
異口同音 | 不同人說同樣的話,形容看法、意見完全一致。 | 南朝·梁·沈約《宋書·庾炳之傳》:“伏復(fù)深思,只有愚滯,今之事跡,異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dāng)?shù)耳?!?/td> |
弦外遺音 | 弦:樂器上用以發(fā)音的絲線、銅絲或鋼絲。言外之意。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沒有明說的意思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聲矣。” |
空谷足音 | 谷:山谷。在寂靜的山谷中聽到腳步聲。比喻非常難得的音信或事物。 | 莊周《莊子 徐無鬼》:“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td> |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 余音:音樂的余味;絕:斷。形容歌聲高亢、優(yōu)美悅耳,余味無窮。 |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
一錘定音 | 比喻做事干脆,說了算數(shù)。 | 劉紹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聲不響,卻是一家之主;女兒中意,老伴點(diǎn)頭,也還得聽他一錘定音?!?/td> |
亡國之音 | 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xiàn)為哀思的曲調(diào),后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td> |
渺無音訊 | 指毫無消息。 | 吳運(yùn)鐸《把一切獻(xiàn)給黨 新任務(wù)》:“太陽下了山,同志們打起燈籠火把,披開一叢叢的荒草搜尋,炮彈還是渺無音訊?!?/td> |
遏密八音 | 遏:阻止;密:寂靜。各種樂器停止演奏,樂聲寂靜。舊指皇帝死后停樂舉哀。后也用以形容國家元首之死。 | 《尚書 舜曲》:“三載,四海遏密八音?!?/td> |
聆音察理 | 聽到聲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14回:“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 |
水月觀音 | 佛經(jīng)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gè)不同形象的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jīng) 普門品》。后用以喻人物儀容清俊秀逸。 | 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蘭麝香仍在,佩環(huán)聲漸遠(yuǎn)。東風(fēng)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xiàn)?!?/td> |
裊裊余音 | 裊裊:宛轉(zhuǎn)悠揚(yáng)。余音:不絕之音。形容音樂結(jié)束后悠揚(yáng)悅耳的聲音仍然綿延不絕,回響在耳邊。同“余音裊裊”。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諸君聽小子講書,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裊裊余音哩。” |
杳無音信 | 杳:不見蹤影;沒有跡象;音信:消息;回信。形容信息斷絕;了解不到對方的情況。 | 宋 黃孝邁《詠水仙》詞:“警鴻去后,輕拋素襪,杳無音信?!?/td> |
聲音笑貌 | 指人的言談、表情等。 | 《孟子·離婁上》:“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td> |
絲竹八音 | 絲竹:弦樂和管樂,泛指音樂;八音:金、石、絲、木、竹、匏、土、革等八種樂器。指音樂。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杜夔傳》:“夔善鐘律,聰思過人,絲竹八音,靡所不能。” |
余音繞梁 | 余音:音樂演奏后好像還留下樂聲。仿佛遺留下來的樂聲圍著屋打轉(zhuǎn)轉(zhuǎn)。形容歌聲、樂聲高亢、悅耳;使人經(jīng)久不忘。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td> |
北鄙之音 | 指殷紂時(shí)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亦作“北鄙之聲”。 | 《史記 樂書》:“紂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國亡……夫朝歌者不時(shí)也,北者敗也,鄙者陋也,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諸侯不附,百姓不親,天下畔之,枚身死國亡。” |
八音迭奏 | 八音:古代對樂器的統(tǒng)稱;迭:交互,輪流。八類樂器輪番演奏。表示器樂齊全,演奏場面盛大。 | 《晉書 樂志下》:“八音迭奏,雅樂并作?!?/td> |
大音希聲 | 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 《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蓖蹂鲎ⅲ骸奥犞宦劽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tǒng)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td> |
正聲雅音 | 純正優(yōu)雅的音樂。 | 唐 皮日休《通玄子棲賓亭記》:“其正聲雅音,笙師之吹竽,邠人之鼓籥,不能過也?!?/td> |
音問杳然 | 音問:音信。書信收不到,消息也沒有。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四卷:“是時(shí)真宗在魏府,與眾臣懸望救兵消息,音問杳然。” |
梵唄圓音 | 梵:清凈;唄:佛教的贊歌;圓:圓通。誦佛教經(jīng)典,唱佛教贊歌,講佛教教義。指舉行法會。 | 魯迅《法會和歌劇》:“梵唄圓音,竟將為輕歌曼舞所‘加被’,豈不出乎意表也哉!” |
繞梁之音 | 形容歌聲美妙動(dòng)聽,長久留在人們耳中。參見“余音繞梁”。 | 晉陸機(jī)《演連珠》:“臣聞應(yīng)物有方,居難則易?!且猿涮弥?,非幽蘭所難,繞梁之音,實(shí)縈弦所思。” |
清音幽韻 | 比喻文章造詣極深。 | 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fēng)急雨之驟至?!?/td> |
足音跫然 | 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后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 《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td> |
絲竹之音 | 絲竹:弦樂和管樂,泛指音樂。指音樂的聲音。 | 春秋·齊·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樂三千人,鐘石絲竹之音不絕?!?/td> |
泮林革音 | 《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编嵭{:“言鸮恒惡鳴,今來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為此之故,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則化也?!焙笥谩般指镆簟北扔髟诤玫挠绊懜谢露淖兣f習(xí)性。 | 《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鄭玄箋:“言鸮恒惡鳴,今來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為此之故,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則化也?!?/td> |
杳無音訊 | 沒有一點(diǎn)消息。見“杳無音信”。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七章:“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杳無音訊,連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td> |
弦外有音 | 弦樂器的弦上發(fā)出的聲音以外還有聲音。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沒有明說的意思。 | 南朝 宋 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然至于一絕處,亦復(fù)何耶!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不知所從而來。” |
一槌定音 | 見“一錘定音”。 | 朱可 若丁《深深的綠巷》:“一張張笑臉,圓的、長的、苦的、甜的,都來請示,都來要求指點(diǎn)迷津。真神,一槌定音,無處不響?!?/td> |
八音遏密 | 八音:古代對樂器的統(tǒng)稱;遏:阻止;遏密:指皇帝死后停止演奏音樂。各種樂器停止演奏。指國家元首去世。 | 《尚書 舜曲》:“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 |
鹿死不擇音 | 比喻只求能夠安身,并不選擇地方。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xiǎn),急何能擇?” |
桑間之音 | 指淫靡的音樂。 | 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音初》:“世濁則禮煩而樂淫,鄭衛(wèi)之聲,桑間之音,此亂國之所好,衰德之所說?!?/td> |
隴頭音信 | 指寄往或來自遠(yuǎn)方的書信。 | 元 高明《琵琶記 伯喈行路》:“嘆路途千里,日日思親。青梅如豆,難寄隴頭音信。” |
下里巴音 | 下里:鄉(xiāng)里;巴:古國名,在今川東一帶。原指戰(zhàn)國時(shí)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xué)藝術(shù)。 | |
知音識曲 | 指通曉音樂。 |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秋胡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揚(yáng)。知音識曲,善為樂方。” |
余音裊裊 | 形容音樂悅耳動(dòng)聽,令人沉醉。 | 宋·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td> |
五音六律 | 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個(gè)音階;六律:定樂器的標(biāo)準(zhǔn)。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樂。 | 《尚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薄睹献印るx婁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td> |
綸音佛語 | 比喻不由得不服從的話。 | |
空谷跫音 | 跫:腳踏地的聲音。在寂靜的山谷里聽到腳步聲。比喻極難得到音信、言論。 | 明·宋濂《貞節(jié)堂記》:“《柏舟》之詩,不作久矣,余于婦莊,寧不若聞空谷跫音乎!” |
靡靡之音 | 靡靡:頹廢萎靡。使人萎靡、頹唐的聲音。形容頹廢、萎靡或淫蕩的音樂。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十過》:“師曠曰:‘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td> |
足音空谷 | 比喻難得的人物或言論。 | 明·湯顯祖《答王相如書》:“足音空谷,乃有相如?!焙苠姟遏尤绲絾栙呻[內(nèi)子目疾代賦以謝之》詩:“眼底浮云成變幻,足音空谷到沈幽?!?/td> |
渺無音信 | 指毫無消息。 | 巴金《發(fā)的故事 窗下》:“你不能就這樣渺無音信地丟開了我,讓我孤零零地住在這個(gè)陌生的大城市里。” |
音問相繼 | 音問:音信。書信和別人捎來的問候連續(xù)而來。 | 唐·劉禹錫《令狐仆射》詩題:“令狐仆射與予投分素深,縱山川阻峭,然音問相繼?!?/td> |
遺音馀韻 | 前人作品的馀音和韻致。形容作品美妙。 | |
金口玉音 | 舊時(shí)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說話正確,不能改變。 | 晉·夏侯湛《抵疑》:“金口玉音,漠然沉默?!?/td> |
同音共律 | 音律相同。比喻關(guān)系密切。 |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nèi)傳》:“且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td> |
濮上之音 | 濮上:古地名。靡靡之音。 | 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故聞此聲必于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國削?!?/td> |
佛旨綸音 | 綸音:皇帝的詔令。菩薩的旨意,皇帝的詔令。指必須遵行的號令。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便是佛旨綸音,要把她送到龍宮去,作個(gè)龍女,也許是萬兩黃金,買不動(dòng)她那不字兒?!?/td> |
遺音余韻 | 前人作品的余音和韻致。形容作品美妙。 | 《宣和書譜 皇象》:“則又見其遺音余韻,得之于筆墨外也?!?/td> |
鸞音鶴信 | 比喻仙界的音信。 | 唐·羅隱《淮南高駢所造迎仙樓》詩:“鸞音鶴信杳難回,鳳駕龍車早晚來?!?/td> |
音耗不絕 | 音耗:消息。消息和書信不斷。指保持聯(lián)系。 | 唐·張讀《宣室志·計(jì)真》:“生留旬月,乃挈妻孥歸青齊,自是李君音耗不絕?!?/td> |
咬音咂字 | 形容說話一字一板,鄭重其事。 | 蕭乾《栗子·皈依》:“‘所以你這臭丫頭就沒了魂似地跟了下去,對嗎?’老婦人咬音咂字地說?!?/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