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三人行,必有我?guī)?/a> |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td> |
必由之路 | 必:一定;由:經(jīng)過。一定要經(jīng)過的道路。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彼?朱熹注:“義者行事之宜,謂認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
有求必應 | 只要有人請求;就一定答應。形容容易答應人的請求;好說話。 | 唐 李煙《妒神頌》:“所求必應,高山仰止。” |
哀兵必勝 | 哀兵:由受迫而悲憤地奮起反抗的軍隊。一說“哀;憫也”。憐惜和慈愛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懷著激憤情緒為正義而戰(zhàn)的軍隊一定能打勝仗。反引申為由橫遭侵凌殘害而悲憤滿腔的國家和民族;能奮起抗戰(zhàn);必獲勝利。②慈愛士卒而得人心者勝。 | 先秦 李耳《老子 德經(jīng)》第69章:“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比龂?魏 王弼注:“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td> |
勢在必行 | 行:做。從事情發(fā)展的趨勢看,必須采取行動。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80回:“又知此事勢在必行,次日一早,便往城外訪友去了。” |
末大必折 | 謂樹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屬權重,危及上級。 | 《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td> |
車到山前必有路 | 比喻到時候總有辦法可想。 | 高玉寶《高玉寶》第四章:“高大哥,‘車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爺不會餓死睡家鳥’的?!?/td> |
必不可少 | 絕對需要,指不達到某種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種事情。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79回:“這拜陰壽更是必不可少的?!?/td> |
見善必遷 | 遷:去惡從善。遇到好事,一定去做。 | 唐·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以陛下天姿英圣,儻加之見善必遷,是將化蓄怨銜恩,反過差為至當。” |
分秒必爭 | 一分一秒的時間都要爭奪過來。形容做事的時間抓得很緊。 | 柯巖《奇異的書簡 船長》:“我們現(xiàn)在要搞四化,分秒必爭哩!” |
有問必答 | 有什么問題都給以解答。 | 錢寧《圣人》第17章:“他是陳國太史,兼宮中答應,也是滿腹經(jīng)綸,一肚子知識之人,博學得到了有問必答、不問也答的地步?!?/td> |
物極必反 | 極:盡頭;反:轉向反面。指事物發(fā)展到極端;必定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 宋 朱熹《近思錄》引宋 程頤曰:“如《復卦》言七日來復,其間無不斷續(xù),陽已復生,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td> |
多行不義必自斃 | 壞事干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
必爭之地 | 敵對雙方非爭奪不可的戰(zhàn)略要地。 | 《周書 王悅傳》:“白馬要沖,是必爭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圖也?!?/td> |
必里遲離 | 陰歷九月九日。 | 《遼史 嘉儀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為負,罰重九宴?!瓏Z謂是日為‘必里遲離’,九月九日也?!?/td> |
驕兵必敗 | 驕兵:恃強輕敵的軍隊。恃強輕敵的軍隊必定失敗。 | 東漢 班固《漢書 魏相傳》:“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td>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wèi)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td> |
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伐:討伐。一個國家必定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然后別人才來攻伐。比喻事情變化要從內(nèi)部找原因。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td> |
直木必伐 | 直木:筆直的樹木;伐:砍。成材的樹必被砍伐。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 | 《逸周書·周?!罚骸案嗜亟撸蹦颈胤ァ!薄肚f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td> |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 秀:出眾;摧:毀壞。林中最高的樹必定先遭到大風的摧毀。比喻最出色的事物容易招致非議。 | 三國·魏·李康《運命論》:“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 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小城鎮(zhèn),也有忠信的人。指處處都有賢人。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td> |
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 妖孽:妖魔鬼怪。國家將要滅亡必定有某種征兆。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 要想奪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給予他一些什么。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魏策一》:“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td> |
必以情 | 一定盡可能按實情去判決。 | |
寸利必得 | 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須得到,不能放棄。形容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 | 毛澤東《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蔣介石對于人民是寸權必奪,寸利必得。” |
川壅必潰 | 壅:堵塞。潰:決口,堤岸崩壞。堵塞河流,會招致決口之害。比喻辦事要因勢利導,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后果。 | 《國語·周語上》:“邵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td> |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 自;從;邇:近;卑:低下。走遠路必須要從近處開始,登高必須從低處開始。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 | 禎祥:吉兆。國家興盛必定有某種征兆。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td> |
有一利必有一弊 | 在這一方面有好處,在另一方面就會有壞處。 |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于中國的二三件事》:“但是,真如先哲之謂‘有一利必有一弊’罷,同時也開始了火災?!?/td> |
言必有中 | 中:關鍵的地方。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到點子上。指說話很中肯。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td> |
言必有物 | 指言論或文章內(nèi)容充實。 | 清·方苞《進〈四書〉〈文選〉表》:“故凡所錄取,皆以發(fā)明義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為宗?!?/td> |
操刀必割 | 操:持。手里拿著刀,一定要割物。比喻辦事必須及時。 | 《六韜 守土》:“日中必彗,操刀必割,執(zhí)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謂失時;操刀不割,失利之期;執(zhí)斧不伐,賊人將來?!?/td> |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 既然現(xiàn)在后悔,當初為什么要那樣做? | 巴金《秋》尾聲:“談話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td> |
言必信,行必果 | 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執(zhí)然小人哉!” |
睚眥必報 | 睚眥:瞪眼怒視;引申為小怨小忿;報:報復。連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報復。形容氣量極其狹小。也作“睚眥之恨”。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td> |
二虎相斗,必有一傷 | 兩只兇惡的老虎爭斗起來,其中必有一只受傷。比喻敵對雙方實力都很強,激烈斗爭的結果,必有一方吃虧。 | 明·煙霞散人《斬鬼傳》第四回:“這叫做二虎相斗,必有一傷,待他傷了一個,便容易了?!?/td> |
必不撓北 | 撓北:敗北,作戰(zhàn)失敗。必定不會失敗。 | 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忠廉》:“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為污矣;將眾則必不撓北矣?!?/td> |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 卑:低;邇:近。登高山須從低處開始,走遠路要從近處開始。比喻做事要扎扎實實,循序漸進。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
信賞必罰 | 有功勞的一定獎賞,有罪過的一定懲罰。形容賞罰嚴明。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信賞必罰,其足以戰(zhàn)?!?/td> |
有聞必錄 | 聞:聽到的;錄:記錄。凡是聽到的;全部記錄下來。 | 清 張春海《宦?!返?1回:“在下做書的更不便無端妄語,信口雌黃,不過照著有聞必錄的例兒,姑且的留資談助?!?/td> |
必操勝券 | 操:持;拿;券:憑證;勝券:指勝利的把握。一定有勝利的把握。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田敬仲世家》:“常執(zhí)左券,以責于秦韓?!?/td>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了了:聰明伶俐,明白事理。指人少年時聰明,長大后不一定有出息。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盛極必衰 | 興盛到了極點就會衰敗。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0回:“盛極必衰,理所必至?!?/td> |
福不重至,禍必重來 | 福不會接連而來,禍災卻會接踵而至。 | 漢·劉向《說苑·權謀》:“往年秦拔宜陽,明年大旱,民饑。不以此時恤民之急也,而顧反益奢。此所謂福不重至,禍必重來也。” |
眾惡必察 | 惡:憎惡;察:考察。大家都厭惡的,必須深入進行了解,才可以確信。 | 春秋·魯·孔丘《論語·衛(wèi)靈公》:“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td> |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 比喻眾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個超群出眾的人。 | 《癸辛雜識》:“諺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td> |
何必當初 | 表示后悔過去的作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8回:“寶玉在身后面嘆道:‘既有今日,何必當初?!?/td> |
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 既然現(xiàn)在后悔,當初為什么要那樣做? | 《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惠林宗本禪師》:“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尸萬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td> |
日中必湲 | 見“日中必彗”。 | |
操必勝之券 | 操:掌握;券:憑證。手里掌握必勝的憑證。指十分有把握。 | 春秋·齊·管仲《管子·明法解》:“故明主操必勝之數(shù),以治必用之民?!?/td> |
事在必行 | 事情非做不可。 | 宋·蘇軾《東坡志林·養(yǎng)生說》:“如孫武令,事在必行,何卜之有?” |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 指用重金懸賞,就會有勇于出來干事的人。 | 元 王實甫《西廂記》:“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賞罰若明,其計必成。” |
錙銖必較 | 一分一厘也一定要計較(錙:四分之一兩;銖:二十四分之一兩;二者是古代極小的計量單位)。 | 《荀子 富國》:“割國之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td> |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族類:同族人;異:不同。不是我們同族的人,跟我們不是一條心。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m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 智者:聰明人;慮:思考,謀劃;失:差錯。指聰明人對問題深思熟慮,也難免出現(xiàn)差錯。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言多必失 | 言:話;失:失誤;錯誤。話說得多了;一定有失誤的地方。 | 《鬼谷子 本經(jīng)符》:“言多必有數(shù)短之處?!?/td> |
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 難:災禍。遇到巨大的災難而沒有死掉,將來必定有幸福。 | 宗璞《南渡記》第六章:“豈不聞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李姐姐身體會好起來?!?/td> |
大難不死,必有后祿 | 難:災禍。遇到巨大的災難而沒有死掉,將來必定有幸福。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1卷:“所以說:‘貴人無死法。’又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祿。’” |
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處處都有人才。 | 漢·劉向《說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td> |
兩虎相斗,必有一傷 | 斗:爭斗。比喻兩個強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嚴重損害。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二》:“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